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五”后期到2010年,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框架,为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基础.到2010年基本建成并初步确立这一中心城市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设一个城市不容易,管理好一个城市更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的长时期内,更重要是有效的管理.在其中,提高市政管理水平,确保城市良好形象必不可少.市政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的“门面”及“窗口”,是决定公众对该城市作出评价的第一观感.上海城区内还存在不少“脏乱差”现象,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很不相称,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云彬博士和吴伟教授在2010年第12期的《规划师》上发表题为《基于城市形象系统结构的城市形象建设研究》一文,认为在城市化发展宏观背景下,当今中国城市提升自身形象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只有基于对事物本质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得出针对性的城市形象建设程序。鉴此,作者分析了城市形象的系统结构,认为城市形象建设的程序应包括城市形象现状分析与城市形象资源调查、城市总体形象定位、城市形象子系统策划、城市形象承载要素系统建设和城市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3.
关于城市文化的建设话题现在很闹猛。从根本上说,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城市形象上。不管是千年古城,还是新兴城市,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因为只有具备了"城市形象"这个先决条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制度文化,抑或是行为文化的建设,城市形象的塑造必须要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才可能真正形成,这可谓是"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相似文献   

4.
长沙城市形象(CI)塑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核心,本文从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城市性质和城市建设的现状,通过对城市文脉和地脉分析,对湖南省长沙市形象作出了战略性定位,从而为长沙市的城市形象塑造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城市形象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外显。城市想要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重视城市形象文化的建设。本文拟探讨城市形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城市形象文化建设融入城市经济建设的途径,以期对河南省城市形象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是高质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将CIS概念用于城市形象构建中,通过对历史文化、地域优势、文化脉络、产业结构等梳理,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提炼和塑造马鞍山城市形象,在融媒体背景下,借助多元化媒介平台,提出提升马鞍山城市形象的传播策略,以彰显“山水诗城”“生态文明之都”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精神:从历史到今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景观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昭示着城市未来的精神风貌。城市精神是引导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导向与核心。城市精神,英文为cityspirit或urbanspirit,也译作城市灵魂。中文网站上,以“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为主题词的有1300多条。英文网站上,以cityspirit和urbanspirit为主题词的有370多万条。这些词经常出现在:一是城市领导(包括市长或市议会领导)谈论城市规划或概括城市特点;二是涉及城市建筑、城市…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是紧密的,它们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向城市之于人的印象和感觉,城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外显,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二者互为表里。巴渝文化、红岩文化和抗战文化构成了重庆地域文化的主体,对重庆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城市形象应该定位为国际时尚都会、抗战记忆名城和山水森林之城,进而塑造起以城市理念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形象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是党的十四大为上海制定的城市展战略。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是上海城市的功能定位;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则是上海城市的性质,其实质是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此,城市管理也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就是要在继续进行相当规模城市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出形象、出效益,更好为实现城市服务。所有这一切。其出发点和荣誉称号脚点都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离开了城市的主体——人,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形象塑造和功能开发问题,就不能不说是21世纪上海城市建设管理的首要的基本问题了。 和这个问题相联系。本刊向大家推荐以下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法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依法管理城市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与市民对城管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各界包括城管行政执法机关本身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商业与城市是互动的,商业文化与商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商业文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武汉是我国商业中心,具有发达的商业和独特的“汉商文化”,可以依据商业文化、商业、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先进“汉商文化”展示武汉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各个城市的流行词汇,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在发展城市经济的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法学角度来看,提高城市形象的关键就是要做到依法治市,通过法律手段对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加以规范,从而确保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综合提升,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央文明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三明市委高度重视“创城”工作.提出:确保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力争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在“创城”攻坚战中.抓好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强化长效管理措施.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评价。现代意义的城市形象不再是美化市容的表层,而是潜在城市竞争力价值内涵的体现。塑造城市形象的前提是找准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设计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础。城市形象塑造要凸显城市个性,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方法是整合营销。  相似文献   

15.
在东莞迈入“双万”城市、步入城市发展新阶段背景下,建设“品质文化之都”、塑造城市新名片、提升与湾区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新形象是历史赋予东莞的责任和担当。文章依据城市形象理论,以回顾东莞创新发展的光辉历程(工业化与城镇化开启向现代制造业名城迈进、迈向纵深发展的先进制造、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及城市名片塑造为切入点,挖掘城市文化发展瑰宝,承接其精神内涵,并提出高品质发展中城市品牌再塑造、用现代科学技术宣传景点文化、打造湾区文化标识强化城市营销、全民参与塑造城市良好形象等提升东莞城市新形象的路径,旨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城市文化及城市文化建设内涵入手,分析赛马运动对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以及市民素质的提高、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扩大等方面的作用,探讨赛马运动对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一种主要形式,对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美化城市空间、升华城市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在小规模建设中达到极大的艺术效果。随着太原市城市不断发展,诸如汾东新区、长风商务区建设,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的推进,新一轮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修编,生态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使太原市城市发展格局产生了较大变化,围绕太原市城市雕塑建设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交通是人和物的位移”,有其独特主体性、持续过程性和潜在风险性的特征,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难题。交通与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城市效率、投资环境、资源配置导向、经济增长动力、居住质量息息相关,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上海颁布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明确提出了交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上  相似文献   

19.
五年前,我提出一个判断:上海城市发展正进入一个“后建设”的新时期。“后建设”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城市建设;二是指重在环境与功能开发与完善时期的城市建设;三是指现代城市理念再思考的“元建设(metaconstruction)”意义上的城市建设。有关城市功能与城市精神问题的提出也包含了上述三层意义上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摘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包括土地、水、矿产(尤其在资源性城市)、人才等.二是区域经济.它与城市经济互相补充、互为条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三是生态环境.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四是城市形象产品与城市特色.这是城市辐射力与吸引力的外在条件,与聚集人才、资金和物资成正比.城市领导、决策者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必须着眼于这四方面,特别注意防止:城市形态与产业结构趋同化;城市管理环境中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与社区环境三个层次的缺位;忽视区域协调,片面追求大而全以及城市沿公路“带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