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恩教育     
罗健文 《魅力中国》2010,(8X):122-122
总能看到各种媒体经常报道,母爱是如何的伟大,母亲是如何的高尚,孩子又是如何受到无私母爱的呵护。相反,对于孩子是如何孝敬父母的报道比父母如何爱孩子的报道要少得多,曾几何时,孝顺这个词已被感恩取代,作为一个母亲,我感觉2009,是孩子的感恩温暖了我的心,是的,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我觉得孩子也感恩回报了父母很多。  相似文献   

2.
涸辙之鱼     
彭海萌 《中国西部》2012,(33):91-93,90
我们也都很慨叹,这孩子家里锦衣玉食,不是等闲富贵,只是我觉得他并不快乐,很不快乐!他的精神奄奄一息,正如涸辙之鱼,周围没有水,很少爱,尽管他有父母。  相似文献   

3.
“不想爸爸妈妈再出去(务工),想让他们留在我身边,可以照顾我。”阳阳是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的一名小学生,自从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返乡工作后,他比以前开心多了。像阳阳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幸运的是,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返乡创业,回到了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浙商银行就在为这个目标一直努力着。  相似文献   

4.
常听到父母们这样抱怨说:“我的孩子长这么大,什么都不会干,就会花钱!”我觉得,说这话的父母,是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孩子。在如今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钱的社会里,如果孩子真的会花钱,应当说是一大长处。实际上,父母们所抱怨的是孩子们不会花钱、乱花钱。当我们耳闻目睹并且批评孩子们那  相似文献   

5.
看变化     
《走向世界》2013,(43):12-13
<正>"中国人总是把‘乖’,‘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而且以后这样盲从的人如何进入社会。讲理的孩子因为觉得你有理而‘听话’,而不是畏惧你而‘听话’。那不就是更好吗?"李开复说"小时候听唱片经常会遇上唱针在唱片音槽里跳不过去而一再重复某一段音乐,长大之后才发现有许多人的人生就如同那跳  相似文献   

6.
《科学决策》2005,(4):16-16,33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理闷得慌,若是有人爱,我就认爹娘”。九三学社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邓浦东从广西融安农村“留守孩子”那里,带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他认为,这是农村“留守孩子”困惑和无奈的心声,更是向社会发出的内心渴求关爱的呼唤。我们应积极回应这样的呼唤,共同构筑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盯着学校和孩子,还应该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家长身上.父母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成为合格有责任心的父母需要了解教育学理论、无条件爱孩子、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良好习惯、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并且要终生学习.  相似文献   

8.
毕业季表情     
高考,中考,又一个如期而至的毕业季。那天是高考成绩公布的时间。上午出门时,朋友跟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闹了别扭。原因很简单:朋友叮嘱儿子,记得查查成绩。儿子很不耐烦,逆反地顶撞了一句。接下来的数小时,朋友一直喋喋不休地念叨,如祥林嫂一般。翻来覆去,就是那三两句话:我还不是为他好;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不理解父母的苦衷……念叨之间,朋友不忘四处打电话,询问孩子同学的父母,打听人家的孩子在这次的高考考了多少分。  相似文献   

9.
于春明 《走向世界》2013,(18):84-84
<正>一直都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虽然20多岁了,但是父母的爱从来都是有增无减,一直呵护着我,如果不是因为母亲住院,我不会发现,母亲老了,我长大了。母亲又一次因为心率不齐住进了烟台海阳中心医院,快到中午的时候,我来给母亲送午饭。偌大的房间里,只有母亲一个人。躺在床上的她将正在输液的手放在胸前,双眼注视着快要输完的吊瓶。和母亲上次住院相比,这次明显要冷清得多,病房里没有多到放不下的花束和补品,也  相似文献   

10.
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健康、幸福、快乐、成材,往往在孩子身上寄予很大的期望,并使之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刚开始,作为年轻的父母,我总觉得教育孩子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太多的经验和耐性。孩子有时闷闷不乐、发脾气、不合作、不讲道理,又让我感到教育的艰辛,甚至困惑、气恼和失望,常常无计可施。后来我想到向周围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请教,向书本请教,向电脑要知识,向电脑要家庭教育经验体会。现在,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家长,一定要更新养育观念,读懂自己的孩子,学会很好地倾听孩子,使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下面是我做家长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1.
郭志明 《中国西部》2014,(32):72-73
<正>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子女成长比较正态,发展比较全面,在做人、为学、素养发展方面往往是同龄人的"标杆"。就其文化水平而言,一般都学习兴趣浓,学习方法当,学习成绩好。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老师,他的孩子也很优秀,相当一部分超过了自己的父母。但也有一些特例:一部分教师子女行为偏误,不爱学习,甚至因为其特殊身份而  相似文献   

12.
采访时间:2000年 3月 11日 采访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 被采访人:小林(男,江南某小镇人) 三月里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我终于如愿在小林的家里见到了他。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可以随便聊聊,但您千万别把我当做采访的对象。 其实,我对北京并不像别人那样向往。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什么地方都无所谓。我从小就在南方长大。我一直深深爱着生养我的家乡。但是,那里虽然很好,却是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小镇。我是我们家里最小的孩子,又是个男孩,所以就很受父母的疼爱。 我的两个姐姐都没有读书。因为穷,她们很早就帮父母做…  相似文献   

13.
我的侄儿活泼好胜,平常在家里爱说爱笑,问个不休.争个没了。一个星期日.他的班主任来“家访”。当我们和客人交谈时,孩子乖乖地坐在一边,那种倨促不安的样子,使我想起了贾宝玉见了贾政的那种情景。还有一次,孩子与几个同班小友聚会在客厅里.他们忽然扯起“谁是最可怕的人”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4.
承诺     
黎笠 《走向世界》2011,(14):69-70
林林是大院里公认的调皮孩子,但母亲拿他当个宝。他是独苗。上世纪70年代生活条件差,林林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工资有限,却舍得在林林身上花钱。别人家的孩子一年能穿身好衣服就不错了,林林却春夏秋冬换着季都有新衣裳。  相似文献   

15.
流沙 《西部人》2005,(2):11
孩子两周岁了,该不该让他上幼儿园,权衡了许久无法定夺。我在纸上写了上与不上幼儿园的种种理由:假如上,他年龄太小,大小便无法自理,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然后他会不停地哭。假如不上,他仍然会怕陌生人,不和同龄人玩,不说普通话,无端撒娇……我无法取舍。于是,我不快乐。和同事说起孩子,同事说:“孩子啊,不能太宠爱了,要爱只能爱在心底,我的儿子,十八个月就上幼儿园了。”于是,定下来,让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教室里已成为哭的海洋,所有的孩子都在哭。我和许多家长躲在教室的外面看,儿子也在哭,无助而无望地哭。此刻,他…  相似文献   

16.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不经意之间,几年光阴溜走了,孩子们将在骄阳似火的7月离开我,只留下了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感谢的语言.有一个孩子说的话给我印象深刻:“老师,我们八班是永远的八班,一直勇担第一名,遇见您,是我人生的幸运.”看见孩子纯真的笑脸,我感到很欣慰. “让孩子在细节中感受爱”是我一直秉承的教育法则.这样的教育是无痕的、感人的,这样的沟通是畅通的.  相似文献   

17.
"文革"时期出生成长的孩子们,如今已成为年轻的父母,他们面临着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然而,他们科学育儿知识水平低,家教工作在儿童观、教育观上偏差大。典型的是四多国少: 1.溺爱的多,合理要求的少。几代人百般宠爱一个孩子,尽情地让他吃、喝、玩、乐。孩子只有被爱的权利,没有去爱别人的义务,导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是位农民,但他毅然把我们姐弟4人送上了战场。他说,我有8个孩子,送到战场4个即使战死了,我还会剩下4个孩子。但如果一个不送,那我的8个孩子就可能都当亡国奴了,我们不当亡国奴!如今,上战场的姐弟4人,只剩下了我一个,我只能对他们说,我代你们看到中国日益繁荣强大了。  相似文献   

19.
王武霞 《发展》2011,(3):139-139
每次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总会有几个小朋友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带着悲伤、惶恐的神情看着其他在做的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许多父母都把孩子当宝贝一样。这就导致了报纸上所揭露的那些可笑的现象:孩子进中学了,父母还要为他们收拾书包,送他们上车。有的孩子考大学了,考什么专业都是父母选择的,没有一点自我的意愿。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温驯的工具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而幼儿时期是基础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个33岁的美国女人抢了全世界的眼球,她叫纳迪娅·苏莱曼,一胎生了8个孩子。当全世界都在为她惊讶时,她的父母却不以为然。她的母亲说,她不应该再生孩子,因为她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原来她本来就有了6个孩子,而且是单亲母亲,自己一个不带,全都扔给年过花甲的父母。两个退休老人怎么养6个孩子?去年纳迪娅·苏莱曼父母不堪重负,已申请破产了。可是纳迪娅·苏莱曼不管,人工授精一下子又生了8个孩子。当有人指责她不负责时,正在读人类学研究生的纳迪娅·苏莱曼却说:"我毕业后,就会自己抚养这14个孩子,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幸福和健康的生长环境。"她凭什么养这么多孩子?而且还能潇洒地读研究生?看着她那种满不在乎还理所当然的神态,我开始对美国穷人的真实生活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