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家庄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亟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释放用地空间,而弄清流转驱动力是该市集体建设用地顺畅流转的前提. 本文针对石家庄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本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该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 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额、非农业产业比例、城镇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农就业率是石家庄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因素,可将其驱动力归纳为经济发展驱动、城市化发展驱动、农民发展需求驱动和就业引导驱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经济》2013,(7):150-153
以西安市城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2010年近20年的有关数据,利用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指数、扩展强度指数和扩展弹性系数,研究了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特征;运用单因素法系统考察了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展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展经历了低速发展、稳定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影响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为非农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的相关理论与框架建立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2005-2015年期间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2)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动。北京的协调度水平高于天津和河北,三地之间的协调度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3)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综合发展度逐渐提高,北京的综合发展优势随时间推移更加显著,天津与河北的综合发展度差距逐渐缩小;(4)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但地区间仍存在明显差异,津冀两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市联系愈来愈密切,并呈现出网络化特征。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座城市5年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指标进行测算,并进行时间、空间动态比较分析,将京津冀地区集聚扩散中心划分为三个等级。针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现状,提出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合作和交流,利用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产业作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平台。相应地,京津冀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成为助推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分析近年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梳理京津冀地区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对推动京津冀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童慧 《企业导报》2012,(18):161-162
本文以赣州市2004~2009年这6年间的城市建设用地相关数据为基础,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总量预测和分解预测的方法,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来预测赣州市区未来十年建设用地总量的需求变化情况以及各功能区用地的变化趋势,以便为赣州市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引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京津冀地区的12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力分析找出京津冀地区城市中核心城市的引力范围。选取了30个指标作为因子变量,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指标进行归类,然后通过对影响城市引力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来界定城市规模,再通过引力模型得出了京津冀地区京津双核城市的引力作用效应,并界定了两核心城市的引力范围,对京津冀地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动力所在,因此对协同机制研究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京津冀区域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可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京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部局,2015年北京第三产业占比已经接近80%,天津产业结构接近"三二一",而河北仍是"二三一",但京津冀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则是"三二一"。基于这种差异,寻找协同机制的突破点,然后选择可操作的运作策略,并以首钢、北汽为例,探索产业协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地区,它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当前,京津冀三地的合作已有初步成效,在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均有合作。但由于受历史发展传统、地域规划等因素的影响,三地的协同治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协同发展相比,协同治理进程缓慢,问题较多。这一现状不利于区域间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加大,京津冀地区急需提升整体实力及综合性竞争力。本论文主要分析京津冀地区协同治理形势、治理的法治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协同治理法治化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实力。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担负着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的重要任务,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近年来,京津冀省市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忽略区域分工、缺乏持久合作力等因素制约了协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京津冀三地现实情况出发,面向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提高经济要素组合利用水平,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任何模式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都遵循影响力衰减规则,衰减状况受地域影响而呈现很大差别,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在重叠以前如果已经衰减完毕则会出现大城市之间的城市化空白,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对缓慢地段或者无进展地段,于是整个区域内以辐射为主的快速城市化区域和以吸收为主的缓慢城市化区域同时存在,城市化的夹生问题由此产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异速发展造成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布局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因此,政府需要创新经济核布局,并且在经济波的延展模式与连续性方面文章.  相似文献   

13.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与协作的战略背景与环境进行了简要论述,对其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形成过程、大交通、大流通等方面做了分析,认为京津冀地区物流体系的发展取决于其大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大北京交通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协调,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4.
孙前进 《物流技术》2011,(17):55-57,81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与协作的战略背景与环境进行了简要论述,对其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形成过程、大交通、大流通等方面做了分析,认为京津冀地区物流体系的发展取决于其大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大北京交通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协调,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5.
16.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与协作的战略背景与环境进行了简要论述,对其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形成过程、大交通、大流通等方面做了分析,认为京津冀地区物流体系的发展取决于其大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大北京交通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协调,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7.
孙前进 《物流技术》2011,(19):42-45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与协作的战略背景与环境进行了简要论述,对其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形成过程、大交通、大流通等方面做了分析,认为京津冀地区物流体系的发展取决于其大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大北京交通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协调,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8.
19.
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就城市建设强度而言,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建设强度与城市人居环境、交通承载力、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制约关系,但对于我国城市空间强度加速增加的决策推动力还缺乏解释。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竞争与城市建设强度之间的关系,以解释相应的政策决策动因。选用地方城市决策者更换来反映城市发展竞争,选用城市新增建筑面积来测度城市建设强度增长,基于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在2000~2014年(城市化第四波)的面板数据构建实证分析计量模型,运用Stata14.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决策者更换导致辖区城市新增建筑面积增加;虽然存在年龄差异以及异地交流经验差异,但大中型城市的决策者普遍具有大力推动城市建设强度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用地也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对于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也越发的重视起来。由于技术、国情等方面的限制,尽管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因此,本文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并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实际情况,先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进行描述,继而对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定方式问题、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应如何处理的问题以及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期前回收问题等三项主要问题进行一系列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同时,推动我国建设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