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
3.
4.
5.
文章测算了中原城市群内30个城市2010-2017年制造业区位熵、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基于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的空间相关性,为突破行政区划、从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进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问题尤为重要。考虑政府作用的情况下,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机理表现在制度协同、结构协同、空间协同、质量协同,推动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要建立政府间制度协同机制以构建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都市圈产业结构失衡,都市圈政府间要协同规划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园区和不断强化两个产业产出的质量协同。 相似文献
7.
8.
研究目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灰色GM(1,N)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演化发展程度以及制造业各子行业TFP的变化情况,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两产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良好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在不同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的门槛区间内,其两产业间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创新:针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特征,探索性地运用灰色GM(1,N)模型准确测度两产业间协同发展程度;突破既定的线性单向思维,考虑到制造业各子行业间的差异性特征,探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非线性阈值效应。研究价值:检验两产业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是否源于制造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异质性,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根据我国2000~2008年的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经济数据,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构建了能够反映各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效率评价指标。然后利用效率指标以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外延数据构成面板数据(Panel Data)建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其中金融保险业较能发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庞大的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淄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把淄博打造成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区。 相似文献
14.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状况。研究显示: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足,部分原因在于贵州省制造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互动发展关系的理论假设前提下,选取1998-2011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相关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二者关系进行验证,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行说明,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二者变动具有同向性,同时可以看出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8.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渊源深厚,互动融合已成发展趋势。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互动模式深入剖析,探索装备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建华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4):16-17
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之举,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采取对策,解决问题。笔者以为,要有效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序进行,实现主辅分离的良性化与可持续,必须采取以下对策:一、政府引导,统筹协调在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政府服务,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应对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分离发展的基本流程,建立主辅分离“行政绿色通道”,为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本文首次尝试运用灰色网格关联度模型测算中国2003—2013年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两产业在时间演化趋势上总体呈现M型的波动形态,两者的关联度存在阶段性变化,整体关联度不高,各细分子行业间内部关联发展存在差异性。鉴于此,应积极调整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提高两行业关联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积极互动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