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李代文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学术交流,让我们在学习中提升了文化素养,拓宽了文化视野。李老师首先指出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他说文化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终极追求。"文化"是"文明之教化"。以文化人,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有着恒久的生命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是灵魂,文化是我们的价值观,文化是我们的思想,是一种精神。所以我们要追求有品味,积极  相似文献   

2.
戏曲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当代的,戏曲可以成为长三角的文化,更可以面向世博,成为一种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文化方式,一种民族性的艺术姿态。守望一种艺术精神,需要勇气,也要承担风险。浦东愿意成为传承理想和艺术精神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叙述人是英语写作,尤其是现代西方写作中津津乐道的角色;而作者则是中国传统写作中经常出现和强调的叙述主体,他对作品的影响至关重要.一种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是西方现代的.叙述人和作者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叙述人与作者不仅代表着两种叙述的方法模式,同时也更隐含着英汉语两种写作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唐畅 《魅力中国》2013,(17):93-93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溢于言表。唐装、汉服、肚兜、旗袍、绣花鞋、刺绣、丝绸等。都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品。中国传统文化就以下三个方面浅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使我们国家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只有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贴舍实际的去运用到设计领域。  相似文献   

5.
赵朴 《魅力中国》2010,(3):213-214
“慢设计”是当代西方流行的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它的出现是基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满足设计产品的功能性的同时,更强调人和身边世界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且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具备耐心、谨慎、深思熟虑的态度,从而真正体现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美学思想深入阐述“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从而使我们的当代设计师一匿得怎样真正的维护社会的文化利益,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化范式的大幅调整,20世纪后期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当代文化趋向于从意识形态的等级转向世俗消费的民主、从精英掌控的审美标准转向动态选择的个人趣味。但是,肯定物质欲求的合理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整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艺术与文化作品除了用作世俗消费外,还具有更深层的伦理层面的追求,具有超越现实、展示可能存在的需要。当代文化视野的急遽扩展带来预想不到的审美不适、价值混乱等文化恶果,加剧了多元现代性本已复杂的程度,增加了文化价值判断的难度。在此起彼伏的“终结论”相继登场之后,我们需要一种既能摆脱正襟危坐的高谈阔论,又能超越玩世不恭的无厘头戏说的,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真切踏实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我们在此题目所示的范围之内,实际上面临着两种选择,而不是如一般所理解的,只是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其实,更主要的和首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选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以其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和接受屏幕,对于“社会的现代性系列’卿社会现代化指标,是会存在一种选择机制和选择目标的。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不同的文化心态,即不同的“前现代”状况,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事实上,中国从鸦片战争后,一代一代的改良主义者、民主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以至马克思主义者,都对“现代化”做出了选择,并且…  相似文献   

8.
名牌之于企业,如同生命对于一个人一样重要。一种商品从无名到有名,从小有名声到举世瞩目,大都需要经历长期艰苦的过程。如今,当我们再次谈起美国设计、德国工艺、日本制造,或是更具体到英国的威士忌、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男装,我们不难发现,在卓越品质和完美信誉的背后,更有着无法取代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王勇 《魅力中国》2014,(25):46-46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来发展我门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更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国梦。〈br〉 文化包括哪些,说细些讲:我们言传身教,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在外国人的眼里都是中国人的文化。我们中国每个人,做的、说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着别人,有的行为影响的多些、有的行为影响的少些,整体的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这些行为也就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也是外国人点评我们中国人的依据了。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备受关注,大学生也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性力量.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在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灵魂、精神高尚的优秀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正>"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不随地扔纸屑,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们更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不好意思随手扔纸屑。我们可以天天督促学生勤奋学习;但我们更应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不好好学习觉得愧对老师家长。这应该是高层次的教育,就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  相似文献   

13.
大病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在很多情况下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却不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国门,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发展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给广西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需要保护和抢救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需要促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使之获得新生和发展。文章指出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注意的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国学教育不但是一种启发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就广义层面而言,国学教育的延伸不但涵盖了针对学生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需要拓宽教育范畴。国学教育对传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大力发展,更好地传承。国学教育有利于高效创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得人们更好地传扬优秀民族文化,维护文化遗产,还可以推动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指引人们树立准确的精神信仰与核心价值观,进而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加强人们的综合素质。文章在阐述国学教育概念、分析我国国学教育问题基础上,提出五条加强国学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勍  刘伟 《中国西部》2009,(7):112-113
茶馆对于成都人更象是生活交流的媒介,成都人熨帖地利用茶馆尽情地做一切可能的事情,而并非单纯地只是为了喝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变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如何正确传承传统文化.第一,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因而它并没有过时.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和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第二,我们在处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系时,要克服两种倾向;第三,目前对于中华文化的宣传存在着误区,应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传承和弘扬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文化需要创意,创意更需要文化。影视艺术、影视文化作为承载人类文化、文明的载体本身需要创意。如何通过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让传承的文化光大、永续,是文化传播业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科学地把握文化创意传播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传播的优势互补、功能互动、效应共振,要按照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从而生成一种更具时代感、更具无限魅力的传播文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陈峰 《上海国资》2013,(7):70-71
海航文化的特色就是,“内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外兼西方科学管理技术之精华”。 企业文化是海航的灵魂 企业风气的形成往往是从领导开始的,一个文化、一套制度、一种理念、一个工作方法,都需要从领导做起。我总结了大家的智慧,在海航十几年如一日地宣讲人道做人的学问,把对管理干部的培训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只有从我们的管理干部做起,才可能带出好的风气,才能影响一大批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相似文献   

20.
王萌 《黑河学刊》2010,(10):1-3
科学不但是一种知识形态,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属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科学不但表达了人的自然观,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整个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但表征了人类智力活动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科学与人类文化的其他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共同性,并且处于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之中。作为两种社会文化要素,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历史中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