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分级所有"的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就为在财政联邦主义框架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提供了理论突破。地方政府债券既是发达的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级财政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媒质,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应适时推出"地方政府债券"这一公债品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分级所有"的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就为在财政联邦主义框架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衬会主义公共财政提供了理论突破.地方政府债券既是发达的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级财政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媒质,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应适时推出"地方政府债券"这一公债品种.  相似文献   

3.
借鉴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政府干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动机(财政压力)-能力(政银关系)-结果(利率的非市场化现象)”分析框架,以2017—2019年我国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为样本,研究政府干预影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越有动机干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利率越低;政银关系在财政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债券利率较低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表明财政压力越大,地方政府越有动机促使政银关系更紧密,从而降低地方政府债券利率。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财政分权体制,减少财政压力,降低地方政府干预的动机;加强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招标的监督;促进地方政府债券承销主体多元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债券依靠地方政府的信用,在我国由于地域众广,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存在,单纯就地方政府的信用而言是可商榷的。作为债券发行的主体,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地位是可以保证的。融资渠道的规范化,不仅有助于推翻“暗箱操作”等非正规化的手段,提高政府对债务的偿还能力。如果想要实现地方政府债券的规模发行还是存在颇多问题,仍待商榷。但总的趋势来说,地方政府债券的规模发行是可预见的。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的改革趋势表明,“两企分离”已是大势所趋,即国有企业进行基于产业分离的“两点分离”(公共企业与竞争性企业分离)和基于分级所有的“两企分离”(中国政府企业与地方政府企业分离)。国有企业的“两企分离”要求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创新,包括财政体制创新、金融体制创新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6.
动向     
《财务与会计》2009,(4):6-7
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实行预算管理 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券收支预算管理,财政部近期制发了《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实行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全额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市、县级政府使用债券收入的,由省级财政转贷,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管理。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收入安排支出的部门和单位,要将支出纳入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严格按照预算制度管理。  相似文献   

7.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几乎没有违约事件,其风险基本为零。这得益于其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日本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控制制度包括中央政府的"隐含担保"制度、审查和控制制度以及财务控制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典型的行政控制、弱化的市场机制,以及零违约风险下的低经济福利。这给予中国有三大启示。正式制度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关键;建立多层次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要顺应财政体制,即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制度应"以民为本"、彻底的财政分权并非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制度的必然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先决条件尚不具备 财政独立是地方政府拥有举债权的先决条件,财政独立性越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自主权就越大.以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各级地方政府作为一级相对独立的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其财政独立性很大,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无需通过联邦政府.  相似文献   

9.
《中国审计》2009,(2):5-5
为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的能力,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可流通记账式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冠以发债地方政府名称,具体为“2009年XX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债券(XX期)”,  相似文献   

10.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利率较低的地方政府债券。(一)债务重组的金融游戏据悉,这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置换存量债务,置换范围是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确定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存量债务中、2015年到期需要偿还的部分。所谓存量债务置换,就是在财政  相似文献   

11.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讨会观点综述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有资产在"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的总体目标下,应从中国国情和省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为此,国家国有资...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工具,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专项债券偿还能力有助于维护政府信用和金融稳定。基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项目经营性收益和债券发行利率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专项债券偿还风险整体可控。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地方财政运行“紧平衡”影响,专项债券本金偿付存在再融资债接续压力,付息规模增长较快,部分项目收益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或未能及时归集。为此,应创新管理机制,畅通专项债券循环投资渠道;优化项目方案,为未来偿债奠定基础;完善再融资专项债发行审批机制;强化项目收益资金归集管理;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偿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政府投资项目是指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据近期《瞭望》周刊披露为增强地方财力和4万亿所涉配套资金投入,今年中央政府将代发2000亿元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券。有业内专家表示,由于目前地方财政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减少,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因此,由中央代发地方债不失为短期内增加地方政府财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刘亮 《审计观察》2003,(3):9-13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标志着“国家所有,分级行使产权”的新体制,将取代已实行50多年的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地方分级管理”的模式。2003年3月6日,国务院正式就机构改革方案向全国人大十届会议作出了报告和说明,两会后的北京东城区安外大街56号,17号楼的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办公大楼前的牌子将换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场即将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表明我国的国企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  相似文献   

16.
常琪 《中国审计》2003,(20):12-15
在2003年中国市长高峰论坛上,有关官员、专家学者在进行“分级行使产权体制下的国有资本运营与管理模式”探讨时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既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挑战。国有资产分级行使产权以后,如何制定更好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调整战略,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一个考验。对一个区域来讲,必须站在区域范围的宏观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高度来考虑如何治理地方企业;必须着眼于地方的资源的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的产业优势、现有的种种优势和劣势来综合考虑、平衡,并找出自己辖区内的国有企业进退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宝兰 《企业导报》2009,(12):142-143
利用会计手段,准确核算和披露财政债务,无疑有助于规避地方政府债券在发行、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政府活动的透明度,维护政府形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还存在不足之处,必须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第35号和第36号令要求,建立“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监管体制,构建“财政部门一主管部门一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管体系。这对地方政府进一步研究制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思路和措施,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陈怡西 《财会月刊》2013,(10):44-46
本文通过考察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变迁规律,分析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所面临的法制障碍,以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制度安排走上法律规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产生于1950年发行的“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几十年的发展中,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发债体制建立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对地方政府发债极为重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全面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法律保障、财税体制、及全方位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给我国地方政府发债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