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效率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首先从总量、结构、效率、可持续性等几个维度对当前新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行现状判断,并从宏观角度对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基于金融效率,运用统计方法对新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新疆金融业自身发展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明显的结论。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江苏省三大区域10年的融资、增加值等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江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进行测算,结果发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区域间差异,金融的“杠杆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利。同时,采用三大区域面板数据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后的结果表明,直接融资对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有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资金管理动机和资本套利动机两个方面阐释了金融化行为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内在机理,选择2009-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与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融资约束情景条件下实体企业金融化动机差异及其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实体企业加大配置金融资产比重会显著提高非金融...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线性和非线性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影响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对实体企业信贷融资形成挤出效应,且挤出效应具有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线性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大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加入二次项和面板门槛模型的非线性影响检验结果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其中与大型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效应具有门槛效应不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线性挤出,无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小均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华三集团发布的2016—2019年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和沪深A股实体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实体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实体企业创新,且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策略性创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提升吸收能力和缓解融资约束两条渠道促进实体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已经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实体企业和规模较大的实体企业的创新驱动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6.
检验夹具是指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在生产线上专用(尺寸)检测工装(简称检具),综合检具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如汽车零部件等,用来替代CMM(三坐标测量机),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精度可靠,检验效率高。本文设计的检具主要是指测量各个加工孔位置度的计数型综合检具,它是用来检验最大实体要求的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以确定它们的实际轮廓是否超出相应的边界。一、综合检具的设计检具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与地市级宏观经济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银行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契合的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优化对实体企业活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银行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契合程度越高,越能够显著促进实体企业活力,且该效应随着企业活力的提升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特征。作用渠道分析表明,同要素禀赋结构契合的银行业结构通过改善银企间信息环境、优化信贷配置以及缓解公司财务与违约风险激发实体企业活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金融科技发展不充分地区的企业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段更为明显。此外,同要素禀赋结构契合的银行业结构能够通过激发实体企业活力强化供应链韧性、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驱动地区产业升级。研究结论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耦合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以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以数据交易平台设立为表征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成本效应、要素配置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路径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提升效应在产权保护程度较高、行政等级较高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拓展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而应加强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多维度探索数实融合路径,挖掘试点政策潜力,加强区域主体的交流协作,优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金融经济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增速放缓、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等一系列影响.要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需要对二者的本质以及联系进行探究,还需要从二者的发展现状入手,找到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点.本文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0.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探讨银行规模分布特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关系,以及由中国实体经济所选择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企业规模、企业技术结构和风险特征等,度量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的相互联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重点讨论了实体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及二者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方式符合当前的实体经济结构,但在内部结构上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同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作用在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2.
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正在逐步侵蚀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如何遏制非金融公司金融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文章将加速折旧试点政策作为实体经济所得税优惠的自然实验情景,考察税收激励对公司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税收激励具有显著的"去金融化"效果.渠道检验发现,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与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   

13.
如何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民营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构建民营实体经济与民间资金之间的有效对接机制,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成为今后几年浙江经济工作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改进和完善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结构,提升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率,让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到地上,拓展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4.
虚构位移表达是对静态场景的一种动态表征形式。在虚构位移结构中,位移词用来描述并不发生实际运动的静态实体,在语言表层凸显静态实体的某种物理运动。利用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射体(trajector)、路标(landm ark)来分析虚构位移的语言结构特点,可以发现隐现在语言结构中的观察者或其视线发生了位移,其中观察者采用顺序扫描来建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中国2011—2020年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中介和空间计量模型等考察了数字金融对我国狭义、一般和广义三个层次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一般和广义层次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中西部地区的赋能作用更强。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以通过减缓资源错配、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间接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空间计量的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在促进本城市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对邻近城市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进一步探索后发现: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外溢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在950 km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当超过这一阈值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本文通过对1998~2008年间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利率与股价指数无长期均衡关系,使得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弱化;同时,股市与实体经济无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使得股票市场无法有效传递货币政策以达到调整经济总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本文通过对1998~2008年间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利率与股价指数无长期均衡关系,使得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弱化;同时,股市与实体经济无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使得股票市场无法有效传递货币政策以达到调整经济总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更好地检验,文章采用Perron和Yabu(2009)提出的结构变化检验方法,克服了已有相关研究在检验结构变化时经济变量平稳性要求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人民币年度实际有效汇率,仅在1990年出现了一次明显的结构变化;对于人民币月度实际有效汇率,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变化;而2005年汇率改革和2009年金融危机并未产生明显的结构变化.文章结合相关的客观经济事件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20.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