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状况较为普遍,现有的较为经典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对这些现象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这些理论都是以理性人为假设,而事实上,人并非绝对理性。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和投资的现状,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经理的机会主义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投资与现金流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过度投资的问题并找到相关的经验证据。从董事会特征出发,利用上市公司2013-2014年的数据,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以及与董事会特征相关的治理机制是否有效。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召开董事会、分设董事长与CEO是制约过度投资行为的有效机制;独立董事与董事会规模没有发挥相应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内A股上市公司2009-2019年的样本,通过OLS回归分析实证探究CEO过度自信、非效率投资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CEO会负向影响企业绩效;非效率投资在过度自信的CEO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该结果不但拓宽了CEO过度自信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而且强调了CEO有限理性的认知偏差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股改后的2007-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高管过度自信、过度悲观的非理性行为与股利羊群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存在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心理行为高管的上市公司发生股利羊群行为的可能性较小,而存在适度理性高管的上市公司发生股利羊群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对不同产权性质下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高管过度自信与过度悲观对公司股利羊群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而适度理性的高管却总是倾向于股利羊群行为。股利羊群行为是上市公司高管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和转轨经济背景,从金融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以我国 2003-2008 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 Richardson 模型来识别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最终发现金融发展水平与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成负相关,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制约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评价了企业投资过度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反应.通过检验不同企业所有制结构下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的不同影响,本文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投资过度行为,且略微严重于投资不足;2.对于投资过度行为,非国有企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较国有企业灵敏.  相似文献   

7.
通过Logistic模型构建融资约束指数,选取2011-2014年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融资约束能否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一定融资约束,并且所受融资约束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具体表现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对于存在投资过度的企业而言,融资约束能够抑制企业投资过度,进而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8.
CEO作为公司最高决策者,控制着资源配置权及处于核心地位的投资决策权,性别作为其最重要的个人特征之一,会对公司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CEO性别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女性CEO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程度.同时,CEO性别未对公司的过度投资倾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拓展了现有高管背景特征和公司投资行为方面的研究,对于认识公司不同性别高管的过度投资行为,以及不同产权制度对微观主体或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欣伟 《商业时代》2012,(23):82-83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着重总结了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融资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对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希望有利于理解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刘广  陈建国 《商业时代》2011,(24):62-63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09年度)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是否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研究金融负债异质性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作用,实证发现:(1)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存在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行为,但另一方面自由现金流的存在也缓解了企业的投资不足;(2)金融负债异质性可以通过抑制自由现金流以弱化制造业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但金融负债异质性反而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李小军 《财贸研究》2007,18(6):90-93
将控制权收益引入Myers-Majluf模型中,本文建立了一个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模型。模型预测,由于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冲突,选择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而选择负债融资的企业一般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收益加剧了企业股权融资偏好和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3.
投资行为是企业资金积累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行业中依然存在很多非效率投资的行为,比如盲目投资和脱离实际的多元化过度投资等。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即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等,以此最大化的提高收益减少风险,最终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投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谢园 《财经界(学术)》2014,(9):94-97,255
基于残差模型,本文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投资异化行为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检验了2009-2012年,市场参与者的这二种非理性行为并没有造成上市公司的投资异化的假设。金融危机之后公司投资决策趋于谨慎,管理者过度自信无法发挥其中介效应,投资者情绪发挥作用的融资渠道和迎合渠道失效,使得市场表现出宏观理性特征,其微观主体也较少受到市场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谢园 《财经界(学术)》2014,(14):94-97,255
基于残差模型,本文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投资异化行为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检验了2009-2012年,市场参与者的这二种非理性行为并没有造成上市公司的投资异化的假设。金融危机之后公司投资决策趋于谨慎,管理者过度自信无法发挥其中介效应,投资者情绪发挥作用的融资渠道和迎合渠道失效,使得市场表现出宏观理性特征,其微观主体也较少受到市场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以及其制约效应,2003年到2009年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企业过度投资问题在我国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投资对现金流具有敏感性,并且这种敏感性是由投资过度来解释的,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我们考察了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两个制约变量,分析其对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在特定的样本环境下能抑制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发现,信息披露评级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两种制约作用是替代的,在信息披露评级低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越明显;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公司,信息披露评级的制约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在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非效率投资问题也日益严峻。非效率投资行为包括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自由现金流量、控股股东性质、公司负债等因素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密切相关,应该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充分发挥负债融资作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李维安  姜涛 《财贸经济》2007,(12):56-61
本文实证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证实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对过度投资行为形成有效的治理.研究表明,股东行为治理、董事会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对抑制过度投资积极有效,但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机制的作用不明显.本文将上市公司治理的综合评价系统--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南开治理指数)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9.
邹靓婕  韩祎丹  余键 《现代商业》2023,(10):115-119
本文以2009年至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由于新冠疫情原因,2000年至2022年数据不具普遍性,故采用数据至2019年),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投资效率,并且利用产权性质以及残差大小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呈现负相关;(2)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呈现正相关,且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投资过度;(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袁静 《消费导刊》2009,(22):41-42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影响到公司治理、资本成本和企业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地通过企业投资和资本市场运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负债率低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出于非经济因素考虑的过度股权融资,对企业自身、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及整体经济的增长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出发探寻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并对如何创造条件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