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收入低、农村生活质量差的问题.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两条重要途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农业人口比重过高,通过迁移城市吸收一部分农村人口是新农村得以建成的前提;建设新农村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加大投入,是防止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盲目涌入城市的重要保障,从而为城市化持续健康推进创造条件.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可以互动并举,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以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本文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 ,农民比重过大 ,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 ,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 ,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 ,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 ,减少农民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长期陷入"三农"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人地矛盾",即农村户均土地经营规模过小,从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进而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村户均土地达到规模经营水平.为此,要推进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经济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我国当下的制度和资源进行调适和重构,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在不同城乡关系框架下,对工农关系的调整成效也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过去城乡不平等关系、以及旧制度路径依赖,都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有阻碍作用和制约性。解决"三农"问题,要立足于城乡关系演进框架,既要破除长期"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制度路径依赖,又要逐步改变和破除二元分割的城乡关系,使城市资源可以流动到农村,真正支持农村农业发展。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除了正面考虑要求商业银行给"三农"提供更多融资机会,更要考虑如何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非农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与改革思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恩虎 《经济经纬》2004,(4):110-113
"三农"问题在我国既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歧视是造成"三农"问题的主要根源。城乡分异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不平等的社会身份;长期"以农哺工"的产业政策、向上倾斜的财税制度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政策是造成农村贫困、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使农民长期承受过多过重的社会负担,造成农民生活贫困化和边缘化;不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使农业产业化缺乏有效的资本支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土地管理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还需要理论创新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郭卫东 《经济师》2015,(5):65-67,70
新世纪以来,山西"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农民收入连年攀升,农村社会稳定有序。但是"三农"问题在新常态下出现了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因此,山西必须强化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人口有效发展,有序转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广东结合实际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2010年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3100美元,到2020年,再翻一番达到6200美元.2001年,广东的人均GDP水平是1644美元,而珠江三角洲高达3750美元,山区和东西两翼分别只有729美元和908美元;山区和东西两翼的财富只占全省的14%左右.可见,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广大的农村.广东农村经济决定着广东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没有农村经济的壮大,广东实现小康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要解决农村的问题,必须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纽在一起统筹考虑."三农"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跨领域、跨地区,是个老问题、大问题,是历史的长期淀积和多方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单从农业生产内部很难解决,应把"三农"问题放在广东改革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上考虑.因此,解决"三农"的问题办法是:用市场的理念指导"三农"工作,用协调的理念统筹城乡的社会经济,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全系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乡人口迁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推拉模型为理论依据,利用1992-2005年省级人口城乡迁移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人口城乡迁移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人口城乡迁移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都明显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迁移,而实际迁移距离和"无形"迁移距离制约着城乡人口的迁移.本文认为,完善当前的农地制度以增加农民进城的启动资金,为迁移人口提供稳定和适宜的居住条件,是政府促进人口城乡迁移健康、有序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勇 《当代财经》2006,(7):70-73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在城乡关系中的作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雯  吴楚材 《经济地理》1995,15(3):25-29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协调城乡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使大量农业剩余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城乡差别扩大,城乡对立加剧。城市化是解决城市矛盾的根本途径。加速城市化,首先必须转变几个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城市化发展观,不能因为就城市人口会蛔财政负担,农民进城会带来社会冲突等问题,就不搞城市化。其次,不论大,中,小城市都应在吸收农村劳  相似文献   

13.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降低我国农业弱质性的重要举措。具体要做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量非法侵犯农民社会权益的问题,要从源头上减少社会冲突,必须尽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协调发展。2008年后,苏州致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发非农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以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户籍人口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经验一是鼓励基层创新,二是地方财力支持,三是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信息技术应用。借鉴苏州经验教训,改进社会管理应重点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公共服务,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尊重农民土地权利,促进乡村复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没有细致工作和足够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不宜简单加速推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针对性,从实际出发,开出良方.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行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加快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小城镇建设,建立对农村的"反哺"机制,在"三农"之外寻求新的突破,用市场法则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流转、物流、信息和资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是让农民享有国民待遇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探究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笔者通过对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内涵的定义,站在"三农"整体性战略高度来审视当前我国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面临的实然困境,提出"三农"视阈下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社会文明化和生态和谐化是新时期我国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突破制约“三农”问题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障碍,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视角中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迁移,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通过分析中国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结合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地方创新实践,提出了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不完全性、权宜性和结构性特征,导致农村人口城镇化出现"转而不移"的难题。通过分析制约农村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鼓励政策、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等为主要途径,推动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