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民生型政府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只有营造我国“以民为本”的行政文化氛围,推进以“民生为重心”的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制度改革与创新,优化我国“以民为本”的政府运行机制,民生型政府的构建才能有步骤、有计划地积极稳健地推进。  相似文献   

2.
新的社会转型期,随着政府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职能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提出“以德纳才”的时代需要。政府行政道德规范着政府行政行为、影响着公务形象的塑造与政府职能的实现,良好的行政道德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基层政府与一线民生休戚相关,强调基层政府行政道德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体制创新的政治需要和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地方政府既可以供给民生型公共物品,也可以供给发展型公共物品.本文通过模型求解找到了影响地方政府供给民生型公共物品和发展型公共物品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之所以重视发展型公共物品供给而轻视民生型公共物品供给,除了因为现行的激励结构使得发展型公共物品的"政治价格"大大高于民生型公共物品的"政治价格"以外,还因为民生型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风险高于发展型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政府行为道德基础中几个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基础的阐述,进而提出在政府行为中诚信是其道德基础。对政府行为中诚信道德基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诚信型政府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区域民生经济服务体系,以解决现存问题的较多涉及政府服务体系,而体系之外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则是需要开拓研究的。以市场化为主的区域民生经济服务体系的开拓建构,应以区域民生经济发展、提升、新增长极的产品与劳务为主。应开拓经济生活领域的区域民生经济服务体系;应开拓智能就业领域的区域民生经济服务体系;应开拓经济事业领域的区域民生经济服务体系。区域民生经济的服务体系的开拓研究,将更加有利于中国全球化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转型尚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来自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和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为此政府要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强化投资约束机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7.
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特色。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路径选择。运用多重委托代理理论和基于民生视角,从制度层面探讨和研究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8.
区域差异、民生支出与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最优消费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下,考虑我国区域差异中城乡居民消费的特点,将政府民生支出引入消费函数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政府民生支出与居民消费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民生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正向关系;政府民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政府民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各地区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大于民生支出对消费的影响。因此,今后政府民生支出应向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以促进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经济发展的特殊生产力。贵州生态道德的建设对建设生态文明贵州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道德的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同时要注重发掘贵州农村传统的生态道德文化以重塑农村生态道德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奖惩并用、社会参与,构筑贵州生态道德高地,建设生态文明新贵州。  相似文献   

10.
政府收入规模不仅体现了政府的财政能力,而且反映着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及政府在其中的地位。纵观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持续下降的事实,要实现"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有必要适度控制政府收入规模。政府支出结构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我国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必然要求政府支出内容上逐步减少经济建设支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更好发挥作用;逐步控制和适度削减政府行政性开支,建设一个节俭高效的政府组织;逐步增加民生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不断提高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1.
六大关键词     
<正>从民生保障到三大攻坚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为我国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可以预见,2020年,从保障基本民生到深度脱贫,再到高质量发展,都将迎来新的突破。保障基本民生会议提出,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2019年以来,我国超额完成城镇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当前我国财经政策与宏观调控措施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许多地方开始由"吃饭财政"转向"民生财政"。财政用于保障民生和公共性事业的比重正在不断加大,九成财政收入服务民生,凸显了政府为民理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折射了和谐新思维,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百姓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李晓岚 《商》2013,(19):229-22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因此,从立法上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初衷。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来看,劳动关系的和谐是其重要内容,应让企业成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主动建设者,而非责任逃避者。西方某法律格言称: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又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种道德的血液就包括让劳动者更加体面和有尊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下的转型性市场经济,劳动关系具有的历史传承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因此,研究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不仅需要注重法律的影响,更不能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的存在,如劳资关系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企业文化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函数,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和实证检验分析都表明,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并且,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是导致居民消费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政府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民生消费性支出,以利于构建强有力的社会安全网,降低居民对未来的"大额刚性支出"预期,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出发,通过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居民消费函数,对我国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85—2007年期间我国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研究表明,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并且前者是导致后者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今后我国政府应以民生状况改善为导向,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降低居民对未来大额刚性支出的预期,以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6.
行政改革是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政府是政府进行改革的原因。但近来我国接连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和食品安全危机,却反映出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忽视民生的缺点,本文以近几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为例,就政府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为何改革推行困难就行浅析。  相似文献   

17.
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职责,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民生问题十分突出,而各级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却由于各种原因严重不足。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支出导向,构建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公众参与的主体多元化评估机制,提出了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促进民生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刘秀敏 《商场现代化》2013,(32):117-118
举世瞩目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听到和看到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关于“民生”。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很显然,“民生”话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2年广东省民生财政支出数据,分析广东省民生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民生财政支出存在总体规模不足;各项民生支出比重偏低;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与经济发展规模不匹配.提出政府应树立民生财政支出优先公共财政理念、明确政府在保障民生支出优先方面的职责、扩大民生财政支出总规模、优化民生财政支出内部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2)
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经济建设和国家的良性发展。在民生发展过程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对于民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科学的民生统计指标体系是了解民生实际状况,衡量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从民生的角度上浅谈和谐社会下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促进民生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