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扎尕那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依托《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研究》项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扎尕那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扎尕那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级为良好,其中遗产地旅游资源(4.229 2)>遗产地自然环境(4.096 1)>遗产地发展现状(3.960 0)>遗产保护状况(3.704 1),说明该村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还存在基础条件薄弱、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结合扎尕那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提出改善遗产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人才引进、探索乡村振兴新形势下保护与传承的创新等对策建议,为扎尕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要闻     
<正>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11月24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罗马总部举行的会议上,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和山东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获得原则通过,将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将有15个项目进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江苏兴化垛田也在其中。这些项目都  相似文献   

3.
<正>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在11月23日召开,我国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甘肃迭部扎尕农林牧复合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批准,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申报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含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  相似文献   

4.
正本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宁夏盐池滩羊养殖系统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这里倚长城、屏朔漠,素有"灵夏肘腋、环庆襟喉"之称,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是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系统覆盖总面积8522.2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积714万亩。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融,是滩羊的主产区和核心保种区。  相似文献   

5.
<正> 一、农林复合经营区域分析农林复合经营区域是一个土地经营区域,是农林牧诸业兼营的土地利用体系。农林复合经营除了必须依据农、林、牧诸业自身特点外,还必须把农林牧诸业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有效配置。从生态关系看,林业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态防护功能;从社会经济关系看,林业对农牧业发展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6.
旅游·甘南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甘肃省西南部。这里有全世界最有名的藏密学院——拉卜楞寺,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廊,有远离尘嚣、纯净得令人心惊的尕海,有隐藏在崇山峻岭中世外桃源般的藏族村落——扎尕那,有随处可见的"用身体丈量土地"的虔诚信徒……甘南是磅礴大气的印象派油画——藏传佛教寺院红墙金顶,经幡飘扬;绵延直达云际的广阔草原,嫩绿、翠绿、墨绿、青绿……浓妆淡抹;近处的草地繁花似锦,黄、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生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历史上,草原文化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要模式,游牧经济也是唯一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类型,这也保证了生态平衡。当下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文明时代下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至关重要。当下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离不开草原文化自身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文章结合草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探索实现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在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中再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RS和GIS技术手段分析扎尕那景区2012年、2015年、2018年、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结合Fragstats软件对扎尕那景区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9年,建筑用地及水域用地呈波动增长趋势;草地、耕地及裸地呈减少趋势;林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状态。水域用地面积增长速率最快为67.19%,耕地面积减少速率最快为-2.81%。2018年开始景区土地利用程度由单一变多样,土地种类增加。裸地是景区转出最多的地类,转出量为1.642 9平方千米,多转化为林地及草地;林地转入量最多,转入量为3.17平方千米,为耕地及裸地转化而来。2012—2015年整体景观破碎度下降,整体结构稳定,景观割裂现象降低。2012—2019年,景观聚合程度下降,连接性提升,景区景观类型结构稳定且多样,景观类型分布更加均匀。研究扎尕那景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全国各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种5年,养5年,10年之后赚大钱”,这是沛县农民对农林牧复合经营的形象描述。全县农林牧复合经营基地达4万多亩,形成林鸭、林油、林瓜、林莱、林粮等成功套种套养模式,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9860万元。  相似文献   

10.
<正>本期农业文化遗产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地处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巴彦温都尔苏木,整个区域内包括23个嘎查,涉及3585户牧民,总面积达500万亩,占全旗天然草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里山地、草甸和沙地等草原类型并存,天然牧草种类丰富。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于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西藏当雄高寒游牧系统位于西藏当雄市,核心保护区位于纳木错湖乡全境,包括达布、纳木湖、色德、恰嘎4个行政村,总面积2714.44平方千米。西藏当雄高寒游牧系统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至今3200~2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加日塘文化时期,这一流传千古的藏族游牧技术一直支撑着当雄人民千百年来的生存与繁衍,至今仍是当地藏民根本性的生计来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薯都乌兰察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高高大青山,伫立我的爱;薯花飘香飘进我心海,中国薯都,我为你喝彩;乌兰察布,我心中永远的爱;中国薯都热浪澎湃,我为你喝彩。草原兄妹组合一曲高亢激昂《乌兰察布我的爱》,词里行间无不展示着乌兰察布人对马铃薯深深的爱。乌兰察布形如一只金雕镶嵌在祖国的北疆,她风光无限、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创造了乌兰察布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文化底蕴,也  相似文献   

14.
<正>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境内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历史遗存丰厚,优越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为肃南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后劲。肃南县始终把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务,将生态建设贯穿于“生态立县、文旅兴县、畜牧稳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的兴县战略中,打响以农耕文化为魂、游牧文化为基、田园乡愁为韵、创意体验为形的“山水肃南·裕固家园”生态旅游品牌,最大限度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助推全县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  相似文献   

15.
<正>隆平水稻博物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国首家以水稻文化科技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以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稻作文化和农耕文明、宣传中国杂交水稻科技成就、弘扬袁隆平院士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定位成为国际领先的国家级农耕文明展示窗口和青少年感知体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正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以蒙古族传统的"冬春—夏秋,逐水草而居"的四季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特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牧民—牲畜(五畜)—草原(河流)为主体,和谐共生的游牧生产系统,并培育出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黄骠马、乌珠穆沁牛等优良品种,孕育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乌珠穆沁长调)"、  相似文献   

17.
农遗新进     
正独特的农耕方式,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态,辽阔粗犷的游牧文化,壮丽的高寒农业景观……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的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再次展现了我国多彩的农业文化风景线。至此,经过六批发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达138项。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业系统,  相似文献   

18.
<正>2008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位于坦桑尼亚北部戈罗的马赛游牧系统,具有维持生计和保护生态与传统文化的多重功能,系统中包含瘤牛、马赛羊、水牛、山羊、绵羊等当地动物种类,以及玉米、大豆等作物。该系统历经几百年,尽管水资源缺乏,可利用牧场不多,人们仍成功建立了适应当地条件和周边  相似文献   

19.
蒙古草原畜牧起源与发展的道路是:从森林到草原,从游猎到游牧,历代游牧民族都是游牧与游猎并重。森林部落逐步演变为草原游牧部落,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古代猎人的需要与食草动物转化率高的特点推动蒙古草原上的古代人类发展畜牧业生产。草原生态环境的特点使蒙古草原的古代人类选择了畜牧业而不是农业。今日森林部落的畜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主要是森林生态环境成为畜牧萌芽成长的桎梏。  相似文献   

20.
草原畜牧业历史上以逐水草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长期粗放经营,发展极不稳定,产出及效益低下。解放以来,草原畜牧业逐步实现了定居轮牧,使生产力水平出现了一次巨大飞跃。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牧区普遍推行了草场和牲畜承包到户,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再次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