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牟媛媛  李茜  杨文歆 《魅力中国》2013,(34):277-277
从人类起源以来,哲学家们就没有停止过思考“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人的本质”这个古老命题进行了新的考察和批判。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入手,进而探讨研究人的本质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但是国内在很长时间曾有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过分实证化、非科学化的倾向,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时也不利于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只有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能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3.
李明钊 《魅力中国》2010,(6):322-322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在继承和吸收了费尔巴哈从社会关系角度界定人的本质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念给予中肯批判并且超越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的唯物主义解释视域,首创从实践关系视域认识人的本质问题,使马克思的人学观趋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的重构,应体现既能坚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又能解释当代社会发展诸现象的原则。为此,笔者就“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哲学层面上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复归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将人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更是唯物史观自身理论调整和创新的需要。从而突破传统唯物史观的“物本”倾向,彰显具有人本倾向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思潮存在本质的区别。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中,曾力求借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构建现实市民社会的批判方案。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开始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思想,从根本上超越了人本主义。文章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基本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的恰恰是历史观上的"半截子唯心主义",而非本体论上的"半截子唯物主义",进而从社会历史主体性质和市民社会批判方案两个方面说明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中外思想家有关人的发展问题的思想发展脉络,最终落脚在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上。马克思入的发展思想是建基于自己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区别于以往思想家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马克思所指的人是以实践为标志的现实的入,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统一的人。这种人同时还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即劳动这一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和“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正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可概括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自然、社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介绍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和萨特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分析了萨特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区别与联系。认为,萨特与马克思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出发点各有不同,关于群体和个体的侧重点不同,对自由的看法不同,对主体能动性的理解也不同。但他们共同奠定了人认识人的本质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把个人的存在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在继承了前人的人本思想的同时,不断批判、吸收、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使"以人为本"思想具有了现代意义。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慧成 《魅力中国》2014,(2):292-29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的思想既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又实现了对其的超越。其诞生于对旧哲学的继承、批判和超越之上的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为“分工”和“商品拜物教”。“人的异化”现象在当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也同样存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我们探清和扬弃这种异化具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存在三个偏向:生产力决定论、实践核心论、社会关系方法论。这三个偏向的负面作用是:对大自然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人及其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理论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谢浪 《改革与开放》2016,(22):46-47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批判了以往“宗教的人”和“抽象的人”的思想,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思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应该是“现实的人”,也就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而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确立了唯物史观考察的起点,而且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对我国当代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出发,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并将政治心理的现代化过程与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联系起来,认识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探索政治心理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运用政治心理学服务于中国政治发展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探索才最终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马克思的人本观启示我们: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尊重人的精神属性、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卫华 《魅力中国》2011,(17):274-274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哲学立场。在不同的哲学立场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解各不相同,呈现出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否定性批判逻辑过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解读的过程和其丰富内涵为我国在面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的权力和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丰富和深化唯物史观的内容,指导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既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本质思想,又以实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人的科学理论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人本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做的第一次经典的表述,在文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通过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斯蒂纳等为代表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在否定了将“神”“人”“类”及“观念”等作为唯心史观的出发点后,确立了“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一方面从唯物史观角度揭示了公平的本质:公平是相对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是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的反映。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的角度对不同制度下的社会公平进行了具体分析。阶级社会的公平不过是阶级利益的表达,即使在共产主义第一阶级,也不存在“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张莉 《改革与战略》2012,28(12):12-16
马克思财富观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基础之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物本财富观”的根本性反思.马克思通过对财富问题的论述,重新揭示了财富的源泉、本质、衡量尺度及其现实意义.文章旨在以马克思原著中丰富的财富思想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语境中把握其财富观念,解读财富的人性基础,分析财富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既可以为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念提供理论指导,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财富观对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从人的“对象化”关系入手揭示人的本质与人性问题的,但是,由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对人的存在的“对象化”事实与“对象性关系”所指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因而决定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根本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