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研究》2016,(8):144-158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投资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微观企业层面数据,经验研究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公司就业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次数越多,对国内就业的促进也越明显。其促进效应并不受企业所有制类型、投资目的地收入水平的影响。不同投资动机类型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企业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公司的就业效应受行业类别的影响,而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公司的就业效应,受投资目的地国家收入水平、中间品进出口以及最终品进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球FDI正在逐渐恢复增长。FDI流出(OFDI,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经济影响日益重要。金融危机后全球FDI政策出现新的走向,在影响各国今后OFDI政策同时也会导致OFDI母国效应的改变。文章分析了我国OFDI行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可能影响我国OFDI效应的全球FDI政策变化趋势,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我国OFDI效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有关瑞典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效应的相关文献作了一些选择性的分析,详细讨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即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是替代了母国对东道国的出口还是增加了母国对国外分公司半成品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出口,结合我国当前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时间,分析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促进国内就业的新途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寻舸 《财经研究》2002,28(8):77-80
近几年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图刺激产出和就业,但由于政策的调整时滞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的不同步,国家的整体就业状况仍很不乐观。很多经济学家以及有识之士为此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政策建议。我们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通过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提出解决国内就业压力的另外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两个角度,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带来了正的影响,且大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程度;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创新活动产出(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略大于其对创新活动投入(研发资本存量)的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其对专利授权总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3-2013年25个省份面板数据对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贸易结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结构的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当前,加强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选择。选取2003~2014年我国与中亚五国国别数据,对我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通过产业转移效应及技术进步效应有效促进了母国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我国扩大对中亚国家出口规模、中亚国家汇率波动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影响,而现阶段我国从中亚进口以及中亚国家对华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也存在一定负向影响。应从深化区域贸易合作、科学选择对外投资产业、推进金融合作以及加强政策指导与技术创新等方面推动我国向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提升母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会引起母国就业的转移,部门资本是否向外转移而造成国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弱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对外投资对就业替代、就业创造、就业结构优化和就业质量及结构的影响,为后期学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林 《时代经贸》2013,(14):87-87
本文采用EG二步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引致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体效应为正,有利于我国国内失业率的下降,但间接效应并不明显,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就业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马林 《时代经贸》2013,(13):87-87
本文采用EG二步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引致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体效应为正,有利于我国国内失业率的下降,但间接效应并不明显,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就业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整体与中国个体两个层面,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国技术进步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别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动力、机理及效应进行了归纳。最后,提出一个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理论及中国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深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国外多重因素作用,国内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日益成为我国理论和实际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效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增加我国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迅猛增长。与此同时,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明确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将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迅猛增长.与此同时,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明确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将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新常态和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背景下,探寻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极化及其作用机理,对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利用匹配后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极化效应.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显著增加了母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但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对高技术和低技术企业的就业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对中等技术企业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即存在"两端高、中间低"的就业极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1)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有利于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2)与投资中低收入国家相比,对高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母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趋势;(3)与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加剧了劳动力的低技术"极化"趋势.上述研究为实现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与就业优先战略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母国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其作用机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促进母国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提升母国技术创新效率,三是反向技术溢出。这三方面的作用机理又各自涵盖了若干效应。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是单期的而是循环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动因入手,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的影响,进而讨论了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二阶段模型并进行数理推导,证明当企业不具备绝对所有权优势及存在经验曲线效应时,企业进行ODI时的母国最佳产量比不进行ODI时大,因此当面临母国经济政策收紧时,ODI企业在母国的生产成本受影响程度比非ODI企业更大,母国宏观经济政策越趋收紧,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意愿愈弱,从长期看本国ODI下降.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ODI与利率、税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税负增加会对我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推导结果.  相似文献   

19.
汪思齐 《当代经济》2016,(22):110-115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中知识流动的进程和创新主体的变化,对外直接投资知识场可细分为:知识溢出场、知识吸收场和知识转换场.知识将通过各子知识场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完成从知识溢出向技术溢出的演进.母国必须加强各子知识场中的渠道和知识人才建设,促使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向技术溢出转化,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溢出效应能更好地带动母国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20.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增长效应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存在区域差异.全国、东部以及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大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要远远小于其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