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本文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理论模型为基础,运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中国税收结构问题。对我国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财产税和所得税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流转税份额的增加会通过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资本收入份额,加大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的收入差距;并且流转税本身对经济的影响也是负面的,没有体现其中性税收的作用。资源税不合理,没有促进资源合理价格的形成,导致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对环境影响较大。特定目的税和行为税,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没有有效地调节要素的价格,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相应税制改革,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实现税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要素收入分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价值,长期备受关注。劳动份额演进特征,集中反映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要素分配研究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国际与历史比较视角,发现劳动份额随经济发展阶段提高具有"■型"演进规律,"U型规律"和"要素份额稳定性"都可视为其阶段性特例。据此审视中国要素分配结构变化态势,剖析其问题及成因,并反思其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从行业视角对中国的劳动份额及其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与当前普遍认为劳动份额持续下降的看法不同,近年来中国劳动份额处于上升态势,这说明初次分配的恶化态势正得以改善,但是劳动份额仍然偏低,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总体劳动份额的波动主要来源于行业内劳动份额的波动,两者表现为"齐升齐降",只是波动幅度有差异而已。对劳动份额波动的进一步分解表明,对于总体劳动份额的变化,行业内效应贡献了82.83%,而结构效应仅仅贡献了17.17%。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初次分配格局的论述及同其他国家初次分配格局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力要素份额处于不利的位置,大大低于美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要素份额。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它并非对所有的应税对象都具有同等的效应,有的会拉大它们的收入差距,有的会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从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两个视角分析政策制度因素对我国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国民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劳动收入的增长,进而影响到主要依靠劳动收入的大部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而住房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则对财产性收入起了反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要素收入份额演变的研究逐渐增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逐渐向按要素分配的变迁,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给予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财政体制改革后1994-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地分析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整体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相对居民的消费结构对劳动报酬份额产生显著的反向作用力。其中,源于投资方面的负面影响更强。与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负向作用相比,资本的有机构成短期内更不利于改善劳动报酬;引资竞争对劳动报酬份额间接的负面影响弱于消费结构的负面影响,最终消费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报酬份额在初次分配被弱化的趋势;劳动收入份额与宏观税负的反向关系强于劳动收入份额与教育支出的正向关系。控制了经济结构转型的因素后,宏观税负的提高是阻碍劳动报酬份额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营改增"作为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尚有待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理论框架揭示了"营改增"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即"营改增"使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可以进项抵扣,降低了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由于服务业的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次采用2009-2015年中国服务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使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了5.96%,并且在实施后第2年的影响最大.异质性分析表明,"营改增"显著提升了非国有、劳动密集型和出口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服务业中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劳动需求,进而提高平均工资率,最终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诱发创新理论检验了要素价格变动对技术创新效率偏向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产生了技术创新效率偏向。在生产要素互补条件下,技术创新效率偏向资本要素时,劳动收入份额趋于下降;技术创新效率偏向劳动要素时,劳动收入份额趋于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1978-2017年总体技术效率处于劳动增进型演化路径,但1978-2004年期间存在技术创新偏向资本效率阶段,这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转折的现象,同时也验证了要素价格诱发创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7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使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并且,出口和进口贸易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均起抑制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贸易模式背离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另一方面,以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进口为主的加工贸易加剧了中国的结构性失业。同时,中国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呈互补关系,因此,提高资本密集度、鼓励创新、促进生产技术进步对提高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汉林  袁佳 《财贸经济》2011,(11):14-22,136
本文研究了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入世10年来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贸易全球化短期内会加剧中国的收入差距,我们将其原因归结为“人口红利陷阱”,但在长期内贸易参与贸易全球化将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也会扩大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与深化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及劳动力由低阶部门向高阶部门的转移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收入差距过大。虽然文章发现中国参与全球化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但同时认为本质是由于中国开放程度依然不高、市场化程度依然较低导致,建议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外资对东道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理和计量两个角度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之间收入分配的关系。在数理分析中建立了一个包含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模型,通过研究发现随着东道国外资吸收规模的扩大,东道国的收入差距将会拉大。在计量分析中,本文选取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证数据,采用逐步剔除法筛选出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外资的进入对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对城乡之间以及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次之,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弱。最后,针对外资带来的收入分配方面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均值-标准差分析方法,本文对美国、德国银行业及其代表性银行近几十年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数据,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背后的制度原因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国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都经历了持续增长过程,这期间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业绩,但并不能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因为非利息收入并不比净利息收入更稳定。结合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的现状及特征,本文从中总结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2002年外资管制放松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匹配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统计年鉴,探究中国外资进入自由化对劳动力健康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进入自由化会改善劳动者健康水平,对疾病种类、受教育水平和性别差异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外资进入自由化对发烧、喉咙痛、咳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给高学历劳动者或男性劳动者带来的好处更显著。机制检验证明,外资进入自由化一方面通过增加劳动者工作时长和加剧环境污染对中国劳动者健康状况产生了负向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使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且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本文研究有助于客观准确地评估外资进入自由化的健康效应,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引资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外包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1981-200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专用要素模型的分析框架下,笔者将国际外包的经济效应分解为产出技术效应和成本技术效应,对外包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与中间品贸易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中间品贸易进口和贸易结构的升级则是导致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而,缩小城乡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应该成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长期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财政分权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权力分配关系,财政分权效应假说认为,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以不同标准衡量的财政分权度指标对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产品提供行为存在不同的影响。本文利用199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收入分权度和支出分权度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权度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成负相关,支出分权度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成正相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存在库兹涅茨倒U曲线现象。  相似文献   

17.
外国直接投资(FDI)一般能够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但对于收入分配以致对于贫困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城镇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显著地提高了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收入份额,因此会产生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减贫效果。但是外国直接投资同时也加重了贫困人口内部收入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我国1980年~2009年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和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对出口商品结构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表明: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劳动收入比重变动对国内需求和总产出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国内需求体系属于工资领导型,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扩张,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和促进经济增长同等重要,并且两者并不矛盾,无论是短期和长期,提高劳动收入比重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扩大居民消费,以及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林木 《财贸经济》2012,(7):13-20,78
从国际上看,个人所得税制模式的演化主流不再是综合所得税制,而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这种混合税制主要包括半综合、半二元和二元税制三种类型,三者在公平与效率上各有长短。如果我国将要建立的综合分类税制既要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又要注重经济发展和税收管理的效率,那么大分类、小综合的半二元税制模式应当是较理想的选择。在税制设计上,可把目前的11类所得整合为三大类:劳动所得、资本所得和生产经营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税率和进行税前扣除。在征收管理上,这种税制模式便于继续实施以个人为纳税单位及代扣代缴、分期预缴和年度申报相结合的纳税方式,其中工薪所得宜实行累积扣缴法,使大部分纳税人在纳税年度结束后无需申报。这种相对简便的税制模式不仅适应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个税改革趋势,而且便于与现行分类税制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