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道路运输条例》对运输车辆的经营资格证件规定为“车辆营运证”,如第三十四条规定:“道路运输车辆应当随车携带车辆营运证,不得转让、出租。”第六十三条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实施道路运输监督检查过程中,对没有车辆营运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明的车辆予以暂扣的,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管费用。”而交通运输部颁发的《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和一些规范性文件,将运输车辆的经营资格证件规定为“道路运输证”。对这两个明显不同的名词,我不能认定是同一概念,所以我们在制作有关查处违法行为的笔录时,因怕引起行政诉讼,不知在笔录上应记录“车辆营运证”还是“道路运输证”。请求及时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2.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的运力结构是泛指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车辆的运输综合能力的构成,其包括车辆总数、车型结构、运力布局等。车辆总数可说明道路货物运输企业总的运输能力,是评价其与运量是否平衡的主要参数;车型结构是指载货车辆的大、中、小型(载重量)车辆及专用载货车辆中的大件运输车辆、集装箱、罐车等车辆所占比例,其变化趋势和发展,直接体现了市场的导向和需求;运力布局是指车辆在干线(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低等级公路和农村、山区支线的分布,其说明我国道路货物运输车辆在全国覆盖情况。本文着重研究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的车辆总数和车型结构问题,并探讨有关集装箱及长途运输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路运输》2007,(8):41-42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和《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车辆二级维护执行情况不得作为路检路查项目。我们在日常的路检路查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客、货运经营者没有随车携带车辆二级维护卡。请问,没有车辆二级维护卡的道路运输证是否齐全有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运输》2011,(2):93-93
日前,从河北省道路运输车辆管理会议上获悉,2010年河北省全面启动道路运输车燃油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严格禁止高油耗车辆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全年各级运管机构全面核查进入运输市场的运输车辆,并向合格的31239辆运输汽车发放道路运输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路运输》2009,(11):33-3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节能降耗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道路运输车辆,是指拟进入道路运输市场从事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经营活动,以汽油或者柴油为单一燃料的国产和进口车辆。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发现有些货运经营者(含本地车辆和外籍车辆)未按规定进行二级维护,有的超期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依据《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和《关于启用新版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1]439号)中附件三《(道路运输证)的修改说明及管理和使用规定》的规定,车辆二级维护记录不作为路检路查的内容。既然不能作为路检路查的项目,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路运输》2005,(9):48-49
如何理解从事道路货运经营的车辆条件?答:按照《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觇定≯(以下简称《货规》)的观定,申请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的,必须要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嘘并经检测合格的运输车辆这里所指的“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主要指车辆技术厅面和其他疗面的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道路运输业中,挂靠经营是指车辆所有人将车辆注册在企业名下从事经营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挂靠经营的弊端日益暴露。本文介绍并分析了美国道路运输市场的两种主要运营模式,希望能为解决我国道路运输车辆挂靠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家在对机动车实行定期安全检验的基础上,又对道路客货运输车辆(营运车辆)实行了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制度,应该说这是一项保护和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的举措。但是,由于具体工作存在随意性,因此道路运输车辆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制度常常被指责为保护部门利益、增加经营者负担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运输》2009,(1):44-44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按照《关于启用新版道路运输证件的通知》(交公路发[2005]524号)的规定.道路运输证主证背面是车辆45度角彩色照片,然后塑封。我们在道路运输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外籍车辆的道路运输证背面的车辆照片的右下角,标注有车辆的发动机号和车辆识别号(车架号)。请问,道路运输证内的车辆照片是否需要标注车辆的发动机号和车辆识别号?  相似文献   

11.
自道路运输市场全面放开以来,车辆技术状况监管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构建经营性车辆技术管理体系,增强监控手段,也一直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管工作的难点。在深人分析经营车辆技术状况需求的前提下,吉林省运管系统确定了以道路运输车辆二级维护管理为切人点,运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车辆相关信息的管理和监控。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部颁布的《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开始实施,2010年3月113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就按照这个办法对拟进入道路运输市场从事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经营活动,以汽油或柴油为单一燃料的、总质量超过3500千克的国产和进口车辆进行燃料消耗量限值核查。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路运输》2009,(9):33-3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节能降耗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道路运输车辆,是指拟进人道路运输市场从事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经营活动,以汽油或者柴油为单一燃料的国产和进口车辆。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路运输》2005,(3):32-32
在《道路运输条例》实行后,一些地方仍在实行营运车辆定点二级维护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车辆维修属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行政许可范围,凡符合车辆维修开业条件,并取得一类、二类维修经营许可的,都可以从事车辆二级维护经营业务。对营运车辆实行定点强制维护的做法是否合法?请编辑部解答。  相似文献   

15.
《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自2010年3月1日起,对进入道路运输市场、3.5t以上客货车辆实行燃料消耗量限值。这对道路运输节能减排是一个利好信息,同时也是对道路运输管理者的一场大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路运输》2006,(6):27-2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局、委):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依法打击非法改装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改装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是整顿和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迫切需要。当前,一些地方对道路运输实行封锁和地方保护,无证、非法经营、超范围经营等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了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一些经营者经营行为不规范,宰客、甩客、倒客、欺行霸市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车辆超载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运输》2007,(7):39-39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交通部《关于启用新版道路运输证件的通知》文件规定:“旧版道路运输证从2006年12月1日起废止。”而我们在路检工作中,经常发现有的道路运输车辆仍持有旧版道路运输证营运。请问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罚?另外,对未加盖有效年度审验章的道路运输车辆又该如何处罚?  相似文献   

19.
铁路提速、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通用航空的奋进,让道路旅客运输备受冲击,尤其是位于铁路中心枢纽城市的道路运输受冲击更大,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道路运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班线与班线之间的竞争、同班线车辆之间的竞争、规模化规范化经营车辆与承包车辆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更有甚者采用不正当方式竞争,不规范经营、文明服务正在受到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路运输》2012,(9):29-29
在执法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有道路运输经营者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在已取得道路运输证的栏板式运输车辆车厢内加装尺寸(长、宽)与车辆厢内尺寸(长、宽)相同的封闭式货箱(未拆除车辆栏板,用螺丝固定在车辆厢板上,可拆卸),将普货栏板式运输车辆作为厢式货车用来运输大型汽车零部件。我们对以上行为有以下三种不同处理观点:一是认为此种行为擅自改变了车辆类型,私装货厢,将普通栏板式运输车辆改为厢式运输车辆,应当依据《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第六十九条“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使用擅自改装或者擅自改装已取得道路运输证的车辆”的规定处罚。二是认为此种行为擅自加高了车辆外廓尺寸.应当依据《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处罚。三是认为车辆并未拆除栏板,货箱作为载运货物的基本货品单元且尺寸(长、宽)未超出车厢内空间,同时可以自由拆卸,不应认定为擅自改装,应移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以上观点哪个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