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彭家欣  易婧姣 《商展经济》2023,(17):112-115
新时代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探究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文章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宏观层面,信息化通过改变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微观层面,信息化与低技能的劳动者会形成替代关系,与高技能劳动者形成互补关系,因此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一正一负的影响,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取决于这两者之间的力量,同时信息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更侧重于微观层面。  相似文献   

2.
劳动收入份额是理解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本文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得到理论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实际劳动收入份额分解为为理论劳动收入份额和市场扭曲两个因素。定义劳动收入份额实际值和理论值的差值为市场扭曲。实证研究发现,理论劳动收入份额显示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一致的趋势,是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趋势的决定因素;市场扭曲显示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一致的波动,是劳动收入份额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劳动工资偏离劳动边际产出,是市场价格扭曲的根本体现。本文研究为正确理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时变性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个理论模型表明:当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时,资本的深化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利用200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显著降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而FDI总体而言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是提高还是降低,将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本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促进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提高约9.24%,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大于逆向技术溢出带来的替代效应。同时,在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中盛行的明星企业效应,在中国企业中没有明显效果。扩展分析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扩大劳动收入份额的同时,不会加剧企业内部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模型,本文揭示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在短期经济波动(包括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中的一般特征.研究显示,劳动收入份额在产出波动中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性,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则呈现出“U型”变化轨迹.在控制了短期经济波动并考虑模型的动态性之后,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仅仅是一种短期“逆周期”现象,而并非伴随着长期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工资粘性”及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某些特殊因素使劳动报酬不能随着产出增长和价格变化而迅速调整,是短期经济波动能够显著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问题》2021,(2):96-112
随着逆全球化趋势持续加剧,经济全球化的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中间投入引入议价模型,构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收入分配模型,并利用2000—2008年中国制造企业数据,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显著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全球价值链嵌入度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现"U"型关系;(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东部地区企业、私营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3)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存在"劳动技能渠道"和"加成率渠道",但作用方向不同。为平衡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负面影响,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旺成 《商》2014,(38):47-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却没有被广大普通劳动者所分享。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明显。本文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准确度量、测算,从不同层面描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概况,多视角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技术变动对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显示在1999~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主要是行业内部劳动力再配置的结果;利用中国工业部门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国际贸易、技术变革对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而技术进步则存在显著降低工业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这与我国工业部门在研究期内的技术进步具有劳动节约型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为例,考察自由贸易协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2005年中国—东盟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正式生效作为CAFTA实施的标志,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库进行匹配,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的劳动收入份额效应。倍差法检验结果表明,CAFTA实施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这一影响在不同行业要素密集度、不同行业集中度、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CAFTA实施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劳动报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平均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抑制了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企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进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研究为自由贸易协定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提供了新证据,也为中国进一步推进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重要问题.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并降低了居民消费水平.基于广东1978-2012的数据实证发现,广东劳动收入份额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劳动份额每下降1%,则消费下降0.28%.因此,提高劳动份额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定,从农民追求预期净收益现值最大化出发,运用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递归方法,推导出均衡条件下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动态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各影响因素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方向和程度。研究发现:城乡劳动力流动率的滞后值、城乡实际收入差距、非农产值比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有正的影响,但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值偏小;城镇失业率、城乡消费支出比和农村工业化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有负的影响;制度变迁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也有一定程度但不显著的正影响。为了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应加强城乡联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数据,运用修正后的Hausmann(2005)模型测度了各省级区域2002-2008年劳动和资本密集度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差分GMM估计从全国和区域双层面对要素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资本和劳动密集度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两种密集度产品技术含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Stolper-Samuelson定理在我国是适用的,劳动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资本密集度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表现为显著的负作用;导致我国出口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相悖"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密集度偏向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密集度偏向型产品。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 DSGE),从罕见灾难的角度出发,分析政府投资结构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产生的潜在风险。研究表明,政府投资性支出过度无论在单一财政支出形式还是复合型财政支出形式下对灾难经济体均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其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加剧了我国经济的风险,而服务性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形式在灾难经济体中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通过区分TFP 灾难、资本灾难和双重灾难三种情形,分别探讨不同灾难类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灾难对宏观经济的整体冲击远大于TFP灾难和资本灾难对经济的影响; TFP灾难与资本灾难各有侧重, TFP灾难对企业产出、居民消费及私人投资的冲击最小,资本灾难对就业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在影响机制上的差异性,本文重点探讨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增加在我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中所起的作用并区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控制了劳动收入占比与贸易的联立关系之后,本文发现进口贸易的作用显著为负,出口贸易则表现出弱负向作用。此外,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也是我国工业部门劳动要素分配地位弱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海星 《财贸经济》2004,(11):43-49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际数据,运用内生增长理论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R&D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现:三种公共投资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经济增长效应,并且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也不相同.公共物质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效应拉动经济增长,而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研发投资则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外部性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三种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驱动机制又有所不同.针对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及政策建议,进而为优化我国公共投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未被观测经济(NOE)对经济发展具有诸多影响,但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基于动态均衡解的劳动报酬模型得到,随着NOE规模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即劳动者从事NOE部门的报酬与从事可观测部门的报酬之差)呈现单调递增的变化过程,但边际变化率先增后减。当考虑劳动者决策的随机动态调整因素时,NOE规模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高低两个动态变化均衡点。在该模型基础上,基于2000-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NOE规模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程度和腐败水平也与居民收入不平等呈正向影响关系,而城市化水平则呈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区域与产业特征互动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资本深化、技术水平提高往往都会伴随着更密集的人力资本投入,导致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市场化进程因弱化了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在短期内劳动收入占比往往会下降;地方政府间围绕外资招商展开的竞争,增大了外企资本对工人博弈力量,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背景下,为扩大产品出口需要在产品中镶嵌更多的知识投入,因此伴随一个地区的外贸扩张,其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往往会提高。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ease of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since 1990 has attracted a continuous and dramatic flow of outward investment from Taiwan to the mainl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ve wages for skilled workers in Taiwan have risen mildly despite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educated workers in its labor marke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linkage between capital outflows to China and the wage share of skilled workers in Taiwan over the period 1991 – 2001. We find that the pattern of changes in relative wages is consistent with shifts in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skilled labor. For the most part, the increases in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skilled workers could be attributable to within-industry factors.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to China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killed labor wage share.  相似文献   

19.
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是指调整国民收入在各项目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文章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扩展,深入透析投资倾向的变动对初次收入分配中各项目的影响,以及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作用。研究表明,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的影响与各产业的项目系数、生产直接消耗系数,以及国内收入总额密切相关;在现有的要素价格和投资结构情况下,提高投资倾向会使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的比例降低,会使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比例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比较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一个广义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三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中国1978—2005年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特征。在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后发现:积极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效果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均要强于财政政策,长期内,积极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一直有递减的正效应,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由于挤出效应的影响,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