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守红  罗燕 《中国经贸》2009,(22):76-77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文章从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开发区建设、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探讨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寻访新苏南     
吴玮  张云  张晶 《新财经》2006,(9):88-89
长三角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GDP占到全国18.5%、财政收入20%。目前,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日趋扩散。以地域为范围,几大都市圈已经在这里形成:上海大都市圈,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都市圈、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都市圈、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都市圈等。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本刊记者踏上南下之路,寻访发展中的新苏南。  相似文献   

3.
<正> 长三角与珠三角正在形成中国的两个最大的都市圈,但这两个都市圈类型很不一样。 一、长三角都市圈是城市功能互补的都市圈 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囊括江苏、浙江的14个城市,是我国区位竞争力最高的经济圈,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未来10年内将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区和新型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都市圈以  相似文献   

4.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是发展极、是中心城市;杭州、南京等是次中心城市,嘉湖及苏锡常等市(地级城市)是一般性中心城市。因此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是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和一般性中心城市之间建立在优势互补和提高整体利益及整体经济竞争力基础之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类型。这一合作类型要求上海在实现城市功能转换与再造的同时,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及其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推动该区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同时,浦东的开发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广阔的经济腹地。这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日前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具体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促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促进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锡常地处长江三角洲,是紧靠上海的江苏精华地区,在这个地区建设都市圈,曾有人发出疑问:“该不该圈住苏锡常?”我认为,关于建设苏锡常都市圈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在江苏省里有关文件以及一些专家意见中已说得比较清楚,并且这一决策已在付诸实施中,目前值得一探的不是“该不该圈”而是“怎么样圈”才能使之顺利实施的问题。一、在指导思想上,把握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从苏锡常区情特点出发,注重于打破“圈”域内的行政壁垒省政府批准实施的《苏锡常都市圈规划》明确提出:苏锡常都市圈的定位是“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以及绍兴、南通、常州.嘉兴、扬州、镇江、泰州等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断崛起.不仅促进了长三角城市与地区之间的资源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各小都市圈又发挥“接受上海辐射、形成新的辐射”的功能。预计在未来30年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每过10年将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30年前后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上海和江苏的几项重大工程,正在改变苏南地区的经济格局,对无锡新一轮经济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影响,把握其带来的发展机遇,避免可能发生的消极作用,是无锡未来发展所不能回避的课题。一、呼应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若干做法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的对外开放和经济起飞,对紧靠上海都市圈的苏锡常地区的作用和影响最为直接、强烈。这种作用和影响集中表现为:推动工业化进入以高加工、高技术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以快速交通和信息高速传输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  相似文献   

9.
走有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昆山市王竹鸣市长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正 《江苏经济》2002,(10):16-17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聚集着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苏锡常都市圈,其战略意义在于加快苏锡常地区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密切苏锡常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苏锡常地区的竞争力,呼应上海,赢得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浦东与长江三角洲地区 初步形成了联动发展 1.浦东的辐射作用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上海的腹地,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两者历来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上海市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90年代以来上海提出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浦东开发开放示范与辐射效应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是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新态势,它的崛起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处在同一个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具有密切的联系。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政府财政支出、公共服务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对应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位于杭州都市圈与泛上海都市圈的典型非中心城市嘉兴为例,将内部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利用主成分分析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回归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非中心城市的增长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朱根 《上海改革》2003,(12):60-64
利用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创新都市圈体制与政策,是日本城市化中重要经验之一,它对我国经济变革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整合具有借鉴意义。上海要以创新的知识理念带动城市生产力的提高,以激励创新和保障创新的价值理念作为长三角都市圈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模式.正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主流模式。党的十七大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积极推进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海、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新加坡1978-2007年的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同时运用有关模型计算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实力指数,并对开放度与经济实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测算评估和比较分析,文章认为,对外开放是中国各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重要因素,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如皋,位于长江、黄海的“T”型交汇处,紧邻上海,与苏州的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如皋是一个拥有145万人口、1477平方公里土地、辖23个镇和两个开发区的沿江城市,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江苏沿江开发的重点县(市),是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和经济区内工贸发达的历史化旅游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出发,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以港口城市上海、香港、天津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在都市国内的地理区位与该城市人均GDP的关系。研究发现,珠三角与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到大港口距离间存在“一型”的三次曲线关系。在到大港口的一定距离范围内,集聚力超过离散力,距离核心城市越远,人均GDP越低,但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时,离散力就越来越强,出现人均GDP的第二个局部高点。因此,“一型”曲线的第一个谷底点以内的区域就可以作为都市圈的辐射范围,而曲线第一段地理与人均GDP的负相关系数则可以作为核心城市的相对集聚力的度量。本文的主要发现是,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辐射范围和集聚特性要稍强于珠三角都市圈,而环渤海湾都市圈暂时仍然是多个港口城市共同起到辐射作用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受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南向北展开这一上因素的影响,我国国际城市的形成也将基本上循着从南向北的次序展开。目前香港已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个国际城市。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恰好赶上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世界潮流。目前,除香港外,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堪称国际城市,但是我国具有形成国际城市的有利条件。考察诸多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指标,笔者认为,新世纪里,我国东部沿海的若干城市或都市连绵区,进入国际城市行列不会十分久远,估计形成的次序将是香港—深圳—广州(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最后可能还有大连—沈阳。  相似文献   

18.
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尽管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形态各异 ,发展模式有所不同 ,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构成和形成过程确实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进入 2 1世纪之后 ,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已有的容量和发展态势 ,预示着中国内地出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已只是时间问题。一般认为 ,中国内地最有可能首先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是上海。探讨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规律 ,不仅对于更好实现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于中国其他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本刊编辑部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共同组织专家座谈 ,讨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成长规律与上海发展”问题 ,现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尽管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形态各异 ,发展模式有所不同 ,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构成和形成过程确实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进入 2 1世纪之后 ,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已有的容量和发展态势 ,预示着中国内地出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已只是时间问题。一般认为 ,中国内地最有可能首先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是上海。探讨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规律 ,不仅对于更好实现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于中国其他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本刊编辑部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共同组织专家座谈 ,讨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成长规律与上海发展”问题 ,现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城市发展与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形态各异 ,发展模式有所不同 ,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构成和形成过程确实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进入 2 1世纪之后 ,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已有的容量和发展态势 ,预示着中国内地出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已只是时间问题。一般认为 ,中国内地最有可能首先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是上海。探讨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规律 ,不仅对于更好实现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于中国其他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本刊编辑部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共同组织专家座谈 ,讨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成长规律与上海发展”问题 ,现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