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近年来,微博凭借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便捷性,迅速成为新宠.微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微博问政的兴起,为民意表达和公民网络问政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在惩治腐败、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微博问政也存在“片面性”“虚假性”“攻击性”“情绪化”“形式化”等问题.因此,加强对我国微博问政的研究,解决我国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规范微博问政之策就变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商》2015,(26)
基于新媒体的变迁,微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直接推动了以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为载体的网络问政的发展。微博问政兴起至今,在推动公民参与、政治沟通方面彰显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微信等其他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微博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移。微博问政是否会随着微博用户的减少而走向衰落?本文试从这一问题着手,通过对微博问政现状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微博问政的价值与局限,进而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促进微博问政长效、理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萌  刘邦凡 《电子商务》2014,(11):52-5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利用"微博问政"成为党政机关和公众进行交流沟通的一个新的平台。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文章进行检索,从纵向综述了"微博问政"的发展历程,即经历了萌芽使时期、初步发展时期以及快速发展时期,并将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并且从横向上综述了"微博问政"的研究内容,并对国内"微博问政"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渗入,“微博问政”以及“政务微博”将成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政府正确地认识网络微博环境下的危机,将政府危机公关与网络微博二者相结合,有效地开展针对网络微博的危机公关,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首先在介绍网络微博和危机公关的概念以及政府危机公关原则的基础上,概述了微博时代对政府危机公关提出的挑战,并根据其挑战从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超 《现代商业》2012,(24):171-172
微博问政以便捷、快速、互动性强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形式加快了人民大众参与的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微博问政实施过程中也突显出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微博特点及微博问政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浙江省政府微博问政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提出完善微博问政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微博问政作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延伸和全新方式,既可以成为一种建设性力量,拓宽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有利于政府、公众的互动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也可以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带来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面对种类繁多的微博问政,有必要充分认识其有利于提政府治理国家的积极作用,通过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提升网民素质,约束传媒行业等方面努力探索引领微博问政的良好方式和科学路径,同时也应该关注微博问政可能带来的风险,抢占政治传播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加强防范,将微博问政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     
胡泳 《商务周刊》2010,(17):94-94
在2010年"两会"期间,"网络问政"一词见诸报端的频率颇高,甚至还出现了新词"微博问政"——据报道有40位代表、委员开通人民微博,20位人大代表和27位政协委员开通新浪微博。"微博问政"还被总结出四个特征:代表委员履行职责的新途径、新闻媒体传播新闻的新形态、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平台、新闻记者采访互动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微博时代”的来临,正确进行“网络问政”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当今社会的必修课,是否善于用理性的态度倾听网络民意、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与交流,成为考量领导干部智慧与能力的一项新指标。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切实提高自己的网络问政意识和网络问政能力,学习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为此,成华区委党校组成课题组,采用问卷、参观走访和座谈交流等方法,真实了解基层干部的网络问政现状,系统分析领导干部对“微博时代”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恺  欣明 《中国报业》2012,(11):36-38
近两年,网络的兴起和发展改变着媒体的生态环境和舆论传播格局,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建立起网络议政平台,开通政务微博,实行微博问政。  相似文献   

10.
刘家昌 《商》2013,(19):129-129,115
本文以《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等相关的政务微博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微博问政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微博问政之策。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3)
本文通过梳理网络问政的四个方面来界定其内涵。与网络问政相似或者相关的概念有很多,例如网络舆情、网络政治参与、电子政务等,本文通过将网络问政与这些相似概念进行比较,以加深对网络问政的内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政府转型视角下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志慧  武雪周 《中国市场》2012,(1):104-105,114
作为网络民主的扩展与延伸,政务微博这一新生事物对于进一步推进现代政府转型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长远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对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考验。为此,必须立足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在政务微博的职能定位、专业性、常态化、运行策略等方面做深入思考,提高"微博问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以来,特别是2008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以来,微博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快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政府官员及职能部门试水微博,将其作为政务公开的新渠道、为民服务的新平台、了解民意的新方式。在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带动下,"微博问政"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杨 《中国报业》2014,(10):9-10
新时期,随着网民群体的日益壮大以及网络问政平台的不断完善,网络公民利用网络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参与政府治理的作用日益显现。而"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政治参与"等与"网络问政"相近概念在现实中的无序使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网络问政"的主体以及内涵,并厘清与之混用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5.
王道勋 《中国报业》2012,(8):188-189
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具有碎片化、高效率、实时感、草根性及个体化等特性。无论是微博问政、"围观效应"催生公民记者还是新闻评论的多元展开,都表明了微博的强大生命力。但是微博对个人隐私的无限暴露、不良信息无约束地转播,以及信息碎片带来的快餐式读写,也展示了微博的缺陷。因此,对微博这一新媒体,应与时俱进,加强引导。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政务微博以其即时、快速、使用方便的特点,在政务公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务微博的功效,提升政务微博问政能力,应认真解决当前政务微博运用中存在着的缺乏规范化管理、社会影响力不足、对事件的跟进不够、问政效果较弱等问题,对政务微博的功能准确定位,并实施集群化整合,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加强与政府网站的有机结合,开展政府和部门微博应用绩效评估,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全媒体应用能力,增强政府、公众的互动交流,营造积极向上、宣传正能量的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7.
工商部门作为后起的一支“微博问政”生力军,已经在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上崭露头角。为了解各地工商部门、消保委“微博问政”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借助新浪微博平台自带的搜索功能,以“工商、工商行政管理、消保委、315、红盾”等关键词对新浪微博平台上工商部门和消保委经实名认证的账号进行搜索(不包括个别以工商部门相关职位进行认证但微博内容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无关的个人账号),最终搜索得出的237个经过认证的相关微博账号作为调研对象。  相似文献   

18.
齐继东  陈旭 《中国报业》2014,(24):74-75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互联网已经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问政的出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互联网具有两面性,网络问政也有其利弊,在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新机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如何合理规范、积极引导网络问政,探讨如何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更加合理完善,并针对我国目前的网络问政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加大网络价格举报线索搜集力度,泗洪县物价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掌握群众诉求信息。该局将投诉举报的方法和12358价格举报电话在网络问政平台上进行了公布,并安排专人负责网络举报信息搜集、接收、查询工作,在及时受理网络举报的同时,通过网民留言、发帖、微博等渠道搜集网民对涉及价格权益的意见,从而发  相似文献   

20.
刘军汉 《中国电子商务》2010,(11):160-160,162
在当今中国,网络问政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其积极作用概括地讲主要有了解民意、问“需”于民;汇聚民智、问“计”于民;民主监督、问“察”于民。在推动“网络问政”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局限也要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这样才能促进“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