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独特的四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进程,四元经济部门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经过一个相当的过程,大体上要经过推动、协调、正常运行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囿于一地,小农经济的观念很强,商品经济观念淡薄。在生产技术上,长期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非农行业的技术贫乏,二、三产业虽有许多可开发的行业,但他们缺乏必要的素质,还不能迅速就业。所以只有通过外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3.
刘鹏 《农业经济》2008,(6):44-46
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提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是农业生产资源的排斥力、经济利益的诱导力和城乡吸纳力。对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提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工业园区带动型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模式,这些模式可为区域经济特点相似的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桢 《农业经济》1998,(11):29-30
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是传统落后的乡村农业与现代先进的城市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悬殊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特征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经过了几十年发展,我国已建立起民族的完整工业体系,一些城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许多地区农村经济仍处于以劳动投入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受制于大自然“靠天吃饭”的传统落后状态。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消除农业部门的”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是两位在乡里工作的同志写的。有观点,有材料,很朴实。我们欢迎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同志投稿。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逐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是关系着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移的关键。因此,今后既要继续解决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又必须继续坚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实现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要依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自身的承  相似文献   

7.
钟钰  孙雪峰 《农业经济》2003,(10):29-30
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言 ,要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投入 ,但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的特征 ,决定了靠增加投入而单纯提高农产品产量 ,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收入的关键在于 :把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一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从非农产业获取非农收入。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和测算所谓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超过农业实际需要的多余劳动力 ,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就是达到现有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劳动力数量。因此 ,农业当前的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  相似文献   

8.
成功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该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滞后性、阶段性以及内部转移的非均衡性3个方面对云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云南省4类不同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程凤荣 《农业经济》2000,(12):28-29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学涵义。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本质上与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劳动生产率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相对于土地、资本的过剩。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过剩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中  相似文献   

1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运行机制,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全过程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这种运行机制的性质是由某一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种经济活动还都必须要经过市场,经济运行必然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配置方面也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同时又要加强计划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人来说,剩余劳动力转移,昨天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今天却极富有挑战性地横亘在人们面前,它已构成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推进的关键。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定诸多问题。为此,必须把握住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子。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1.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低,转移的流量大,流速快具有低的文化素质和受自然经济影响较大的人口已构成我国劳动力转移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我国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农村人口的5.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姚传江一、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探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改革的突破口选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要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作为稳定全局的第一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  相似文献   

13.
当前,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受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述一些显著特征: 第一,转移的层次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表现在:种粮剩余劳动力向耕种经济作物层次转移,农、林、牧、渔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层次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的非农产业高层次转移(包括向城市流动和向集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是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这个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当在满足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种植业劳动力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行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转移,并且只有当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稳固后,农业劳动力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就是要在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应该加以削弱和损害。  相似文献   

14.
农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八五五农场剩余劳动力状况的调查车明英赵淑兰王保平农场剩余劳动力是伴随着产权制度改革和农场经济高度发展产生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研究和探讨农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劳动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八五五农场存在一部分剩余...  相似文献   

15.
16.
当前,黑龙江垦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垦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使部分从事种植业的职工从土地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也有部分职工到垦区外、省外乃至国外打工、经商。劳动力转移已是垦区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对于今后耕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实施规模经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为此,笔者对依安农场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要求,但是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也受到多种因素的约束。下面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限制因素,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否为劳力转移提供足夠多的就业机会。根据库兹涅茨对世界59个国家1950年和1958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劳动部门构成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均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18.
现有研究表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的运行是短缺约束下的紧运行。当我们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时,不能忽视“短缺”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所包含的制约力量。短缺条件上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的轨道和固有的特征。运用“推力——吸力”理论模型,我们发现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由于种种力量的制约,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一方面,基本生活必需品——粮食供给的短缺,不仅表明了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的低下,而且因为粮食的短缺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短缺叠加。这种  相似文献   

19.
陆林  陈怡男 《农村经济》2004,1(5):83-85
本反思了当前几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的实现困境,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思路必须重新定位。通过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在马克思理论所提示的企业发展趋势的启示下,明确中小企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同时根据当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总结了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