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可转换融资工具.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存在着股权融资比例过高、投资品种匮乏、金融创新少等问题.本文对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及投资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在西方企业间兴起 ,八十年代开始盛行 ,并因其有别于普通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优势而被市场广泛接纳。1998年8月 ,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了可转换债券 (以下简称南化转债 )并已挂牌上市交易。这标志着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投资手段 ,正逐渐被国内企业和投资者所接受。本文仅就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投资特点和优势作以简介。一、可转换债券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国务院证券委颁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可转换债券…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起步干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国内还没有正式的有关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相关件。一些企业、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出于融资的需要,就已经开始尝试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并且到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可以说,中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最初的发展与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4.
可转换债券是债券的一种,可以转换为债券发行公司的股票,通常具有较低的票面利率.本质上讲,可转换债券是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期权,允许购买人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可转换债券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正处于铁路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为解决民间投资限制和铁路运营庞大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20世纪末以来,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广为使用的融资和投资工具.在当前经济不景气,股市风险过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可转换债券是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共同愿望,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缓慢,这与我国简历一个强大有力的资本市场的要求极不适应,在国际,国内的诸多因素影响下,近几年我国可转换债券逐步推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美可转换债券融资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极为迅速,本文通过对中美可转换债券融资差异的分析,发现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希望拟采取可转换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能引以为鉴,以期提高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融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陈琼  龙玉国 《价值工程》2010,29(10):27-28
本文针对可转换债券投资存在特定条款、信用评级和利益协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公司融资结构、完善信息批露内容、完善转债评级制度、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效果评价体系、积极推动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革新和创新等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效应、风险与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丁丽 《财会月刊》2005,(3):25-26
1.可转换债券的税盾效应。根据税法规定,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在债券转换股票前可获得企业所得税的税盾效应。由于税盾效应的作用,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可以减轻财务上的负担,降低其遭受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公司的财务困境,保证公司重大投资项目能够得到资金支持,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洁 《会计之友》2007,(12X):68-69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公司融资的金融工具起源于美国.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且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可转换债券的创新不足.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公司融资以及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此,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配置资源的重要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9.
黄奕 《财会月刊》2005,(11):41-44
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即风险较小,收益较稳定,是可转换债券最为突出的特点,国内外可转换债券的市场表现都显示了其在熊市中较强的抗跌性和在牛市中获取良好回报的独特优势.从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条款来看,其与成熟市场相比,更体现出了它的极大优势.在从债性向股性突变的过程中,攻守兼备的国内可转换债券市场正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由西方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动机理论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转换债券丰富的融资机理和多变的设计要素,对证券市场调控资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有重要意义。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成本较低的融资工具,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设计合理的可转换债券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达到企业融资的目的。因此,对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西方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理论分析研究,以期能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陈洁 《会计之友》2007,(36):68-69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公司融资的金融工具起源于美国,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且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可转换债券的创新不足,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公司融资以及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此,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配置资源的重要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2.
可转换债券是债券持有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按事先约定的条件将其转换成发行公司股票的债券,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这一融资工具必将为众多的公司所利用,为减少融资的盲目性,本文对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方案设计技巧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在做出可转换债券融资决策时会考虑许多因素,而不同因素对公司决策的影响程度又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可转换债券融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混合型筹资工具可转换债券因有助于实现发行公司、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利益协同,而愈发受到资本市场和投融资者的青睐.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特斯拉凭借出色的融资能力多次化解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本文基于特斯拉近年来可转换债券融资活动,剖析其融资设计方案和融资风险,提醒其他公司在利用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时要审慎选择发行时机,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强化可转债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5.
混合型筹资工具可转换债券因有助于实现发行公司、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利益协同,而愈发受到资本市场和投融资者的青睐.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特斯拉凭借出色的融资能力多次化解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本文基于特斯拉近年来可转换债券融资活动,剖析其融资设计方案和融资风险,提醒其他公司在利用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时要审慎选择发行时机,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强化可转债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市场体系.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企业发展需要更低成本的融资工具,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在金融品种方面还急需丰富。可转换债券正是在此需求下产生的金融商品.它兼有股票和债券的双重属性.在开拓企业的融资渠道,丰富投资工具,繁荣资本市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与普通债券相比,可转换债券的息票利率较低,所以可转换债券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的融资方式。本文通过对资本成本概念的辨析发现,由于可转换债券的期权特性,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并不一定能降低资本成本。发行公司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条款、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使融资与投资相匹配等手段,尽可能地降低可转换债券的资本成本。一、资本成本概念辨析按照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因此,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资本成本: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常用的债券衍生工具主要有三种,即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及附认股权证债券,它们以债券为载体兼具期权的特性,在特定的融资环境下有显著的优势,适合于不同的企业及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进行融资。一、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可转换债券是附有“转换条件”的公司债券,其持有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按事先确定的条件,将债券转换为发行人的普通股。1.可转换债券融资优点。主要有三个:其中,溢价发行,减少对每股收益的稀释程度。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通常高于新股发行价的10%—30%,对于少数发展较快的公司…  相似文献   

19.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其股性和债性的双重特征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有望得到长足发展。但可转换债券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本文通过一个实例重点分析了影响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的因素之一——发行条款,并深刻剖析了发行条款在设计时为发行人和投资者双方利益双赢所起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企业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为投资项目进行连续融资,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根据赎回条款适时将可转换债券赎回,可防止过度投资或投资者过度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企业股票长期低迷,达不到转换要求时,可以根据回售条款的规定,将可转换债券回售给企业,从而防止遭受较大的损失。因此,可转换债券的附加条款对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附加条款对可转换债券发行定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