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学界热议的"国进民退"现象,本文总结了这股潮流的起因与影响,并从国企外部投资者的角度,检验了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是否是国企的关系。实证发现投资者并没有因为企业是国企而付出较高对价。相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的,国企的市场价值更低。  相似文献   

2.
贺军 《中国企业家》2009,338(9):30-30
—旦经济形势回暖,市场需求回升,将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杀回钢铁业。国内钢铁业会因为政策与市场的反复拉锯,在整体上付出更大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2005年,媒体喜欢用“破冰”二字来形容“非公36条”出台的分量。这一年,也被为民营资本的“飞天元年”。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总体过热。首先应当明确,“过热”是一种总量的概念,即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了可能的总供给,或者说,社会可支配的资源数量已经无法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这次宏观经济过热,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引起的。早在2003年下半年已经有明显的投资过热现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2004年一季度更是到了43%。投资增长加速,是由银行的过量货币供应量支持的。广义货币的增长率从  相似文献   

5.
鲁冠球 《乡镇企业导报》2010,(5):F0002-F0002,1
时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种声音,叫“国进民退”。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山西煤矿业整合。随着国有资本的进入,浙江民营资本全线撤退,败走麦城。事后,浙江某组织把山西列为投资危险地区,与迪拜并列,告诫浙江商人的资本慎入山西。由于类似山西煤改事件不是个例,因此不少人把这些现象解读为“国进民退”.悲观者甚至怀疑我们国家的经济改革是不是在走回头路一政府频频介入.市场经济还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6.
历史照亮未来。从1884年轮船招商局"国进民退"到1894年中国甲午惨败,其间是否存在某种历史性联系?在当今中国,"国进民退"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有人大骂之,有人否认之,当然也有人暗赏之且打算誓死捍卫之。这个现象,如果从经济学和世界规律上去解释是非常明白的。不过,一说到了“中国特色”这个名词,很多理论便立即变得模糊起来。好了,理论说不清,我们就说历史吧。  相似文献   

7.
朱雪尘  松涛 《英才》2010,(2):74-77
“国进民退”问题的讨论,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民主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国进民退”五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山西和随后的内蒙古对小煤矿进行了兼并整顿,组织国有大煤矿收编民营小煤矿。山东、河北在调整钢铁产能过剩的过程中,组织国有大钢铁企业收编民营小钢铁厂。似乎全国正在兴起兼并、进入民企之风,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杜亮 《中国企业家》2009,(8):106-112
调查说明:针对引起商界、学界关注的“国进民退”现象,《中国企业家》杂志组织本次调查,调查对象为企业中高层。从4月7日-4月5日,其发出问卷308份,回收113份。  相似文献   

10.
杨燕 《东南置业》2008,(1):20-21
6次加息10次上调准备金率 2007年1月15日、2月25日、4月16日、5月15日、6月5日、8月15日、9月25日、10月25日、11月26日、12月25日,先后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9%调整至14.5%,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超过1988年创下的13%的历史高位,创下新的纪录。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民营经济由此获得迅猛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年上升。这期间,国有企业也加大了改革力度。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国有企业要么转行,要么由于经营不利,被迫退出一些领域,甚至被民营企业“侵吞”。国有企业的转行和退出,为民营企业腾出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踊跃参与了国有企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09年以来,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质疑,批评国进民退的热浪.有的认为国进民退是改革的倒退,有的认为国进民退是旧体制的复辟,有的认为国进民退只是暂时现象,有的认为不存在国进民退而是国民共进,等等,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下,一些企业陷入生存困境,一些企业则借势扩张。7月6日,国内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宣布联手私募基金——厚朴基金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币收购另一家知名企业蒙牛公司20%的股权,成为后者最大的股东。  相似文献   

14.
15.
<正>随着中粮集团收购蒙牛山东钢铁日照钢铁的传闻变成现实,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从原来的窃窃私语演变成大鸣大放,人们开始担心,随着一批优质的民营企业被国字号企业吞并,作为中国经济生力军的民营生产模式会不会遭遇萎靡、退化,甚至消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导刊》2011,(7):14-14
当人人感到身边什么东西都在涨价的时候,那么控制通胀必成了头等大事。果然,在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5.5%CPI数据后,央行即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21.5%,尽管还未直接动用加息这一价格工具,但专家预测6-7月再度加息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7.
近日,有媒体透露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即将出台,新36条相比5年前的非公经济36条,它的内容更加细化更加开放。新36条可能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以及进入部分铁路支线、干线建设等。从某种意义上,新36条是对此前广泛争论的国进民退话题的一个小结。就是说,如果从中国从2007年末实施刺激性政策以来,存在着国企吞噬民企股权或者领域现象(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的话,那么2010年将是纠偏之年,通过双向开放的方式来淡化国进民退,让民资也有机会进入此前被国有部门严控的制高点行业,例如  相似文献   

18.
山西作为国家煤炭资源整合先行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势必涉及诸多利益主体,因此,产生一些不同看法,在所难免。谴责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导致“国进民退”是误读误判 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导致“国进民退”,是对山西实际情况的误读误判。  相似文献   

19.
有很多例子,比如中粮入股蒙牛,陕北油田被地方政府强行收归国有等案例均显示出民营企业投资环境的恶化。国有企业不是靠自己的经营能力取胜,而是长期依靠一种垄断、强权的特殊地位,占据优势资源进行垄断定价,对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进行强行兼并重组。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中国商业界,“国进民退”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有人大骂之,有人否认之,当然也有人暗赏之、支持之且打算誓死捍卫之。这个现象。如果从经济学和世界规律上去解释是非常明白的。比如在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找不到支持“国有资本应该在国民经济的支柱l生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