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空间是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某些被建构并产生有效影响力或影响范围的制度,它是我国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建构了"制度空间—行为选择—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空间分析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两江新区的制度空间、主体行为与空间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江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产业空间到消费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强激励"与"弱约束"的制度空间扩大了主体行为的空间与资源,是空间重构的内生性力量。地方政府借助制度空间条件,通过空间规模扩张、空间开发垄断和空间场所营销等"理性"行为,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对空间开发的主导和操纵。随着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企业"趋利性"投资促进了空间转型和土地升值。原农村居民的"服从配合"和空间让渡助推了空间重构,而不断壮大的富裕和中产阶层通过空间消费,逐渐成为空间重构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融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聚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融合接触—筛选—融合的过程,会在聚落空间形态上通过相关意向与符号反映出来。为丰富传统聚落类型与空间理论研究,立足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从文化—空间角度,运用类型学方法,立足山水格局、聚落布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四个层面,总结客家文化与广府侨乡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提取两类聚落空间形态元素及原型,与典型客侨聚落黄洞村空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索在客侨文化影响下的聚落空间形制及融合规律,以期为传统聚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平衡的科学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3.
日本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体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都市机能增长,推进都市空间高度聚集利用。在这个目标下,日本地下空间开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划体系,包括地下都市规划制度、地下利用的Master-plan①、地下空间Guideplan、地下交通网络规划、地下街规划五个部分。各部分针对地下空间的不同层面进行控制,相互补充,处理了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地下空间之间、近期与远期发展、各地下空间事业者、私有与国有土地地下空间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空间经济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生产资料在地理空间的配置与生产过程。广义空间经济学是关于空间维度研究的一个系统整合过程,其研究领域覆盖了狭义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贸易理论以及城市经济学等学科。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广泛、复杂,既包括微观个体行为也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与政策分析,关注的是更加一般抽象化的空间因素,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并且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综合研究空间结构的动态发展。在空间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应当以广义空间经济学为基本的研究背景,抓住研究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信息化及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城市公共空间出现了私有化、商品化与符号化的现象,街道、酒吧、咖啡馆等成为公共生活的新容器,联合办公空间、网络线下空间为城市添加了生机与活力。雷·奥尔登堡将此类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称为“第三空间”。针对北京市五道口地区的第三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空间具有混合功能性、创新性、流动性等特征,是城市中的弹性空间与智慧单元。在阐述空间发展特征的同时,试图厘清信息技术在第三空间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提出第三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建议,以期对城市公共空间、创新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城市街道家具的分类和种类。阐述了城市街道家具的功能与属性、城市街道家具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城市街道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城市街道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人文底蕴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7.
居住数字空间本质是居住空间的数字化。从居住数字空间的相关概念、驱动力、价值以及实践展开分析,指出居住数字空间是推动完整产业数字化的基石。但从实践看,居住数字空间整体建设滞后,需要通过产业开放、数码共享,共建数字空间,实现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实时同步共振,以推动行业效率和品质的新革命。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生产:性质、逻辑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生产与城市空间生产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两个不同过程:工业化生产包含城市空间生产,并促进城市空间生产;城市反映工业化生产,并反作用于工业化生产。为了克服城市空间生产问题,就要实行都市革命、变革城市空间结构和生产出差异空间。城市空间生产是全球化的背景资源与现实语境,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城市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沿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理路与分析方法,从空间维度补充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发达工业社会的城市化趋势和中国城市化问题,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曲传靖 《活力》2010,(4):164-164
空间想象能力是中学数学的重要能力之一,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本文总结了空间想象能力及其培养的含义和培养的基本要求。即识图、画图、识符与画符能力,探讨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一系列关于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从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  相似文献   

10.
探索建立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土空间是城镇化的载体与利用对象,国土空间分类往往反映着国土空间利用的目标与意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出新要求。首先回顾并解读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国土空间分类标准,然后结合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1套体系(国土空间分类体系)、2类管控(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管控)、5类分工(城市建设空间、城镇建设空间、乡村建设空间、其他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4类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保障空间)、多种功能用途"为核心内容的国土空间分类方案,并以北京市和山东桓台县为例进行了试验,以期为新形势下国土空间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体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多数城市进入了存量与增量集约化开发利用的混合阶段,城市地下空间涉及系统庞大,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方法上,需要从空间范围到时间维度进行综合考虑。结合泉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实例,对分阶段、多维控制、分类引导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多维规划方法与其应用进行解析,同时也探讨了地下空间与景观环境、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12.
街道公共空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结合前人的研究,构建了老旧社区生活性街道活力测度框架,以外在表征与空间载体为主,采用道路网、POI数据、街景图片大数据等,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行人空间分布与业态POI、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再通过杭州市老旧社区生活性街道实证研究,行人空间分布与业态POI、物质空间环境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1)街道活力与物质空间环境、业态POI设施存在显著相关性;(2)街道行人空间分布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分布规律;(3)街道空间合理规划布局,是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是社会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资本、权力和文化等结构性力量,主体的情感、体验也是建构空间的有机组成要素。这种结构与主体双重逻辑相互缠绕并处于时刻不停的变迁之中,赋予空间以活力、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空间正义就在于表征着弱势群体空间权益的"差异空间"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5.
周岱霖  胡嘉佩  吴丽娟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24-中插28
小微公共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提升其活力与品质对提高城市整体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广州中心城区小微公共空间空间活力和使用特征进行全面调研考察,分析小微公共空间特性与空间活力之间的关联性,提出邻近地区人口密度及功能混合度、可达性、设施功能配置以及绿化配置是影响小微公共空间活力的五个关键特性.基于分析结论,研究进一步从布局选址、空间设计与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明确活力导向的小微公共空间规划管控指引.通过建立小微公共空间系统性管控指引,为我国特大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论是分析村镇公共空间演变的重要理论依据,从三元空间论的认知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社会生产与空间演变的关系,可将荫城镇的发展历程概括为村落集聚、镇域衰落、新镇再造三个阶段。通过引入叙事分析的逻辑,利用叙事线索中故事层与讲述层的关系,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事件和人物与表述过程中的叙事结构、情境和语言逐一对应,从三元空间论中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三个层面出发,来分析比较荫城古镇与新镇之间不同的叙事方式,并对当地乡村城镇化过程中新老空间发展的平衡提出相应策略。三元空间与叙事理论的结合,有助于人们从新角度审视当前的村镇空间,分析其中不断变化的物、事、人,以及由村民所叙述的空间故事。  相似文献   

17.
沈阳城市空间优化与管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是城市为各经济要素的流动、配置、整合所提供的裁体和场所,也是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城市空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寻求空间优化的过程.除资源空间配置的市场机制外,还必须通过科学的空间管治这一有效途径推进城市空间不断优化,使城市成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空间.本文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出发,对城市空间优...  相似文献   

18.
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并通过承载它们的乡村空间体现和再创造其魅力与吸引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剧烈变迁,乡村空间的重塑由此产生原动力,同时乡村空间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乡村空间是与乡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关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朱家峪村为例,借鉴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探讨乡村空间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桂北城镇聚落空间形态及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城镇空间形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聚落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镇特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对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空间生长的连续性、空间要素的有机性与空间形态的人文性是实现小城镇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单位大院的物质空间演变及中国城市空间转型的深层逻辑一直以来都是单位研究的热点议题。围绕着"去单位化"的概念,从产权分析的视角提出了去单位化的产权实践及其空间响应的命题。以北京市化工大院为案例,剖析了单位大院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产权实践类型,归纳了单位大院物质空间在设施职能变更、内部地块分割、底层周边空间以及非正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响应。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变革及其在具体空间使用上的安排组合构成了单位大院转型的产权实践,单位大院的产权重组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阶段性与多样性带来了物质空间演变方向、路径、速度与效果等空间实践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形成了中国城市空间去单位化转型的制度与空间实践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