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UZZ     
1 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相似文献   

2.
《商》2013,(4):10-11
在需要改革的各个领域中,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法制建设等等,特别需要做的而且比较可行的方案是以深度的行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辅之以一定程度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同时,把很多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推进落实。  相似文献   

3.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伟大、空前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完全有可能会葬送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好前程和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错过了改革时机,革命或动乱就会到来。能否及时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最大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企业史上,1984年是中国的公司元年。之所以如此定义,当然不仅仅因为邓小平在南方"画了一个圈",更重要的是,1984年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此前,中国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主要的推动力量来自政治领导人;此后,城市改革被迅速启动,一个阶层——企业家阶层逐渐出现、形成、崛起,并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财贸经济》1994,(8):11-16
经济改革在步履艰难中走过了16年,似乎原有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被“改革”过了。然而,掐指细算,前期的经济改革仍存在诸多盲点,比如由著名财政学专家何振一等人提出的《深化事业财务体制改革的大思路》一文,就是被我们长期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俗话说“灯下黑”,我们的前期改革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何振一等人的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现实所需、适其时也。  相似文献   

6.
牺牲短期经济增长 以支持金融改革值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稻葵 《新财富》2005,(8):36-37
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及运行效率、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对中国长期经济改革的成功影响甚大,短期经济增长应该为经济改革让路,尤其是金融改革这样重要的改革。短期内我们至少应该考虑在舆论上、在政策制定上为金融改革臧压,不要过分指责金融改革带来的短期经齐增长的下滑,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具有杰出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高超的谋略,保证了改革的成功.这些智慧和谋略无处不在,本文仅举其要论列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划定改革的禁区;鼓励探索与不争论;找准改革的起始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政治体制改革呼应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二元化的改革战略;确定渐进的改革方式,摸着石头过河.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贸导刊》2009,(13):77-78
◆改革要通过协调来深入——在先后启动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后,中央又出台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这些改革议题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其中很多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时问表。但是,对比近几年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可以发现.个别深化改革的重点,多年以前就已提出。比如收入分配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为什么会是这样?最重要的恐怕还是由于改革缺乏协调性而导致的众多阻力太大使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改革、发展,就必然会有阻力和挑战。对此,是畏首畏尾,争论不休,还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是一个对待改革的态度问题。30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信心坚定、勇往直前,改革就能快速推进;什么时候畏首畏尾、争论不休,改革就会举步维艰。(资料来源:6月29日瞭望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9.
万文华 《市场研究》2004,(10):43-43
发轫于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主导的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不断完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许多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都在研究、借鉴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对应的政府改革在世界上一些国家看来,未必会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成功,或者要么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路——即全盘两化:要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象经济改革那样的新途径。我国《行政许可法》的颁行,就是我国探索政府改革过程中基本思路的体现,是具有中国特点的政府改革的一部法律性文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改革角度来说,金融市场的改革在我们国家经济改革中,是最落后的一个部门。它严重的滞后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多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物质已经很丰富了,并不存在买东西难的问题。但是,贷款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国家现在的外汇储备很多,银行存款也很多,存款余额达到32万亿多人民币,但是金融市场上还缺钱,企业贷不到款,这是个什么问题呢?它应该是金融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5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丁洪 《财贸研究》1997,(5):53-57
<正> 邓小平所倡导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应当如何公正地予以总结和评价,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特点 纵观中国十几年改革历程,概括而言,可以说主要做了“二件半”大事。第一件大事是1984年以前政府对工商企业的经营者普遍实行的放权让利政策,以及农业中普遍推行的家庭承包  相似文献   

13.
<正> 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分灶吃饭”,实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扩大地方的权限;二是“减税让利”,实行承包责任制等,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给经营者增添活力。这两个方面的改革,积极有力地推进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应予肯定。但同时也伴随着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越来越小;其二财力过于分散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从总体上看,原有的财税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深化改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1994年实施以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和以增值税为特征的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导致了经济体制各环节的转变,而且把其它方面也推向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变的轨道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体制也被拉上改革的道路并不断向纵深挺进.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由国务院体改办牵头,八个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作为在总结这些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的文件,它所展现的新的改革思路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同时它也表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势不可挡,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曲折,也许花费的时间很长,但改革的触角最终要伸展到那些应该到达的领域,并最终使医疗卫生体制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采取快速转变方式实行私有化且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导致社会陷入一片经济与政治混乱。中国的体制改革没有进行私有化运动,中国的所有制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和非国有化过程,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中俄两国在所有制改革中都出现了两种副产品,即官僚资本和两极分化,但俄罗斯的情况更复杂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所关注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长期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对民生经济与基层民主政治的论述中分析在新时代下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维迎 《中国市场》2008,(33):15-15
<正>由邓小平发起的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在我看来,中国改革路程如此漫长,改革成就如此之大,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中国在30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道路。要理解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及其成就,我认为有五个转变最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何德权 《市场周刊》2005,(30):44-44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正紧密联系起来,过去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从纯经济角度解决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制上的障碍已经比较突出,政治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某些方面比较明显,所以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主要方向。对于大型国有集团化企业,配合目前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形势,对企业进行改制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白景明 《财贸经济》1994,(11):16-21
旨在转换政府经济控制模式的经济改革,向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和宏观经济分析逻辑提出了全面挑战。作为立足宏观、兼顾经济与政治双方关系、一举一动又难免触及微观运作的财政理论,自然首当其中。当此关头,财政研究方法和财政理论体系发生了相应变化,财政研究的焦点也出现了实质性转变。然而面对市场取向的改革,人们在较为深入地讨论财政体制改革和模式举措,寻求财税改革与货币、价格、计划等改革的具体联动方式,思考财政政策的具体订定程序时,却对一个应首先仔细分析、对财税改革研究具有奠基作用的问题的研究关心甚少、议论不多。这个问题就是财政改革与市场化进程如何环环相扣。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从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双重角度进行讨论,意在就教于学术界。 一、市场化进程要求财政配套转轨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步骤,是逐步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这是一个充满制度变迁、利益动荡和结构变动的社会经济体系转折过程。 由于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是以政府发动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初始推动力的,市场化进程势必又渐次冲击原有经济体制各个环节,从而反过来强使改革步步深入,最终撞击出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一旦出现苗头便无法逆转或扭曲的经济形态转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今年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