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机制设计理论及其突破性应用——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广泛应用源自于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的重大贡献。机制设计理论的关键内容包括激励相容机制、显示原理与执行理论。激励相容机制能对行为人是自利的且拥有私人信息的经济体进行严谨分析;显示原理则极大简化了对机制设计问题的研究;占优策略均衡和贝叶斯-纳什均衡是机制设计解决方案的两个主要概念。而执行理论解决了多重均衡问题,能够设计使所有均衡结果对于给定目标函数都是最优的机制。机制设计理论已经在最优拍卖、规制和审计、社会选择等广泛的经济学领域获得了突破性应用,对经济政策和市场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如何找到一套需要最少信息且可执行的经济机制且使得人们自利行为的结果正是所需的社会目标。该理论由赫雏茨于1960年开创,并在1972年后由于激励相容概念的引入而得到广泛应用;其后,迈尔森的显示原理借助直接机制极大地简化了机制设计问题,但应用该原理设计的机制会得到多个均衡结果,而由马斯金开创的执行理论则开创了解决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7年度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综合介绍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分别在机制设计框架、激励相容机制的显示原理和社会目标的纳什实施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然后简要介绍了机制设计理论在前沿理论研究和现实机制选择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特别介绍了这些经济学大师与中国经济学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主要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对中国食品安全机制的应用性研究,指出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是由于厂商和监管部门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其体制运行的结果和社会目标不是激励相容的,从而使生产不安全食品成为一种稳定均衡。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相容信息的社会选择机制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社会选择的机制设计问题,在分析社会选择机制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相容信息的社会选择机制设计框架,提出了基于相容信息的社会选择机制设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机制设计理论:基于社会互动的一种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理性选择范式、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等范式预设和分析工具,通过深入比较分析市场及各类非市场机制和制度对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互动的影响,机制设计理论探讨知识分散、选择权利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有助于促进个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和谐共振的最优机制.作为一个理解制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机制设计理论在拍卖、税收、政府管制、公共物品供给、投票过程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思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8.
卜亚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72-76
对于本次危机的根源,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创新过度、监管不足,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创新不足、监管过度.本文首先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然后总结了激励相客理论的主要思想,并着重分析了银行监管领域中的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问题置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内,从监管者激励约束、资本监管、监督检查、信息披露、存款保险等五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系统分析了银行金融创新监管机制的激励相容问题,这对于中国银行业在全面开放创新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危机前后国外银行业创新与监管的经验教训,促进中国银行业创新与监管的激励相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防策略投票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防操纵性社会选择机制的设计框架,提出了防操纵性社会选择机制设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机制设计中的激励相容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从1999年6月开始下发了多个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有关具体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几经修改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截止2006年6月底,全国高校已有240.5万名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11.
论黄土高原治理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根治黄土高原的贫困和水土流失问题,从正、负两面设计了调控农民行为的激励机制。包括稳定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和强化水土治理中的市场激励机制,界定泥沙排放权;确定适当的观测主体和观测信号;以经济手段刺激水土保持团体激励,以代理人监督代理人;变政府性治理为半商业性治理;降低土地压力。 相似文献
12.
13.
林敏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8)
在介绍绿色建筑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研究了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然后根据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政府应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体系,制订适合的激励约束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进行多角度的激励约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货币资金这一稀缺性资源的垄断性配置及委托—代理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金融腐败极易孳生,而金融腐败对一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冲击巨大、影响深远。鉴于金融腐败是法制建设、激励机制、社会规范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要构建治理金融腐败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加强金融反腐法制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多管齐下,才能从源头治理金融腐败这一痼疾。 相似文献
15.
James Bergin 《Economic Theory》2003,22(4):875-892
In implementation theory it is common to consider social choice functions that map to lotteries over outcomes. For example,
virtual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used widely with social choice functions that involve randomiz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the possibility of purification of such social choice functions, where purification
means that the “replacement” social choice function maps to outcomes rather than distributions over outcomes, is incentive
compatible and generates the same distribution over payoffs and outcomes as the original social choice function.
Received: July 31, 2000; revised version: December 2, 2002
RID="*"
ID="*" Thanks are due to Ole Nielsen, Terence Tao and Lin Zhou for helpful conversations. Thanks are also due to an anonymous
referee for detailed comments. 相似文献
16.
17.
钟明春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形成并成熟,并在政治层面上逐渐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学术界也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仍不完善,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认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脉络的梳理,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科的理解,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谈我国技术交易激励机制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界定了技术商品交易中的信息非对称性,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对技术商品交易情形分别设计了一般性的激励机制,即在满足各交易参与方个人理性约束的前提下,通过实施合理的监督强度和适当的惩罚力度,以遏制技术交易中各参与方利用信息非对称性产生的不道德行为.通过对买卖双方行为分析及激励机制的研究,对技术商品交易提出了相关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人情社会中,制度安排要适应文化环境。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自发性、非强制性和广泛性特征体现了这种制度安排在自发形成过程中社会伦理文化的决定性作用。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强制性,但是,也必须与文化环境兼容,否则这种制度安排就将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持续的。本文基于行为互动的博弈方法,以监考制度为例,以说明人情与制度的冲突,以及如何设计制度以实现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兼容,制度与人情兼容问题。 相似文献
20.
We consider how many bits need to be exchanged to implement a given decision rule when the mechanism must be ex post or Bayesian incentive compatible. For ex post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th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must reveal enough information to calculate monetary transfers to the agents to motivate them to be truthful (agents' payoffs are assumed to be quasilinear in such transfers). For Bayesian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the protocol may need to hide some information from the agents to prevent deviations contingent on the information. In both settings with selfish agents, the communication cost can be higher than in the case in which the agents are honest and can be relied upon to report truthfully. The increase is the “communication cost of selfishness.” We provide an exponential upper bound on the increase. We show that the bound is tight in the Bayesian setting, but we do not know this in the ex post setting. We describe some cases where the communication cost of selfishness proves to be very low.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