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薪酬制度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核心,合理的薪酬制度能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然而,当前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之一是薪酬改革。阐述了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现状,基于其存在问题,探讨了优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20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目前国有企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本文从淮南市的基本情况出发,在分析淮南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和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淮南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经过几个阶段、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至今还未从根本上把国有企业搞活,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尚需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入探索。所以,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自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5.
朱锋 《浙江经济》1996,(3):19-2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我认为,应该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集中力量抓好大型国有企业,对一般小型国有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这是党中央在通观改革和发展全局、分析经济工作主要矛盾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因此,如何放开搞活小型国有企业就成为当前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段平利 《特区经济》2005,(12):109-110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题之一,综观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顺安 《发展》2005,(2):15-16
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出资人制度,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创新性战略安排.建立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布局、党政及其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等诸多方面,在改革中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变革型领导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坚力量,推动着改革的进程。在体制转型情景下,国有企业性质和目标的转变给国有企业领导者提出历史性的新要求,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与力度决定国有企业领导者的类型与结构,促使了变革型领导的形成。变革型领导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实际需要,在生产经营中采取生产与营销模式改革、产权与人事制度改革、企业文化改革等变革创新行为,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0.
推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是当前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就国有企业而言,干部是否能上能下,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干部队伍的建设,而且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健康地运行和发展。近年来国有企业干部工作在能“上”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但能“下”难仍然是困扰企业干部工作的一个难点,是当前国有企业干部制度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难“下”的原因在国有企业中,干部能“下”之所以如此之难,其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重选拔轻监督问题还比较普遍。当前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已得到了普遍重视,从《党政领…  相似文献   

11.
怎样看国有企业经营者制度创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的实践表明:要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做到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和国有企业经营者制度的创新。这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是紧密联系起来的,缺一不可。没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就谈不上经营制度的创新;只有产权制度的创新,没有经营者制度的创新,国有企业肯定还是搞不好的。  相似文献   

12.
刘佩莉  高峰等 《发展》2003,(2):9-10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国有企业民营化成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重要途径。而在国企民营化过程中,人力资源是直接影响改革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之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国际化,原有的人事管理、工资制度在新的挑战面前将难以为继,国际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已从产品市场转向要素市场,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上。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将与中国企业争夺高素质的劳动力。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效益低,亏损面大,工资水平低下,没有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致使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这种局面如不及时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分析改革的特点并进行经验总结。国企制度变迁过程具有诱致性因素和强制性因素交互作用,但强制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经营者与政府反复博弈的过程。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最终实现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契合是改革所坚持的目标;政府的明智抉择是民间的改革创举得以推行的决定性因素;正确对待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改革非国有企业可用"现代企业制度",而改革国有企业只能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改革曾经创立过一些典型模式,以这些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未来设计是非常有益的。以下对三大典型模式:承包制模式,股份制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模式逐一进行分析。 一、承包制模式 承包制是我国的创造。这种制度最早在农村实施。正是承包制在农村的成功,鼓舞改革决策者将其移植到国有企业改革中来。当初的理论设想是:承包制是一种两权分离模式,国家将经营权完全交给企业,国有企业拥有经营权,就有了活力,能适应市场,能提高效率。实践做法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1)国有企业拼设备,不做长远规划,不搞技术开发,做假帐,企业编造虚假利润,多报收入,费用挂帐,经营者、职工追求多发工资奖金,不追求国有企业的实际盈利,不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不培养企业的发展后劲,国有企业的效益没有多大改善。(2)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更加恶化。(3)国有企业在与政府谈判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国家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  相似文献   

16.
股份制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各种制度缺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套改革办法.国有企业改革从高端管理层上应该取消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委派制度;从基础职工层上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国有企业应该广泛开展ISO管理体系认证.  相似文献   

17.
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的国有企业在20多年的改制进程中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先进”和“落后”。笔者将率先进行改革并在企业制度方面有较大突破的国有企业定义为“新型国有企业”,将那些在制度上仍然保留着原来计划特征的国有企业称作“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新型国有企业”由于较早和较好地进行了制度转换,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制度风险,基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由于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约束而使经营状况不理想。“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首先面对的是来自其基本制度的约束。在市场经济不可阻挡的渗透下,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则在这些企业内部以非正式的、扭曲的方式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企业制度与行为的矛盾和扭曲,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制度性风险。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决策和部署,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内生动力和外化竞争力的改革,是推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转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构建市场化用工分配机制,切实推进内部机制转换,为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优化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既然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综合性地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那么企业制度创新就绝非易事。简单地将国有企业翻牌为公司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看,企业制度创新必须搞好配套改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突出抓好四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珏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 ,实行国退民进 ,同时也就是国有经济的改革进入到最深层次 ,即进行制度的创新 ,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战略目标。在国有企业实行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问题上 ,我认为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 :要使企业的广大职工(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成为民有民营经济的中坚力量。为此 ,我们在进行国退民进的同时 ,也就是在进行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 ,使广大职工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 ,即让广大无产者成为有产者 ,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