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平时存款从来没有送过什么东西。我回去和老伴商量一下,把家里的钱都存到银行来。”一位正在银行存款的孔先生对媒体记者说,“平时信用卡做的活动很多,但存款确实很少有活动。”  相似文献   

2.
4月18日,《新京报》等媒体都刊登了沈峰先生为中国银行取消行长称呼,淡化“官本位”意识叫好的文章。然而,作为在业内服务十几年、亲身经历过银行业从粗放经营到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基层员工,我却觉得,沈先生对银行淡化“官本位”的期望过高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银行行长肖钢4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金融协会2004年春季成员大会”上透露,从今年下半年起,行长、处长、科长、主任等行政官衔将不再出现在中国银行的人事制度序列中,代替这些官职的将是总裁、经理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理人头衔。这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在从“官本位体制的半政府部门”向企业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女性经济”蓬勃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善于“精打细算”的金融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潜力巨大的“金矿”。  相似文献   

5.
方便居民储蓄和交费,提供快捷小额贷款,挖掘“低端”市场潜力——不受各大银行重视的居民社区,正在成为银行业“新兵”的业务阵地。  相似文献   

6.
方便居民储蓄和交费,提供快捷小额贷款,挖掘“低端”市场潜力——不受各大银行重视的居民社区,正在成为银行业“新兵”的业务阵地。  相似文献   

7.
林石 《新财经》2012,(12):39-41
信托作为影子银行的一种,金融监管高层早有担忧。中行董事长肖钢表示,银行发行“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相似文献   

8.
WTO与我国政策性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入世”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几方面的冲击 (一)对人才队伍的冲击。 曾有某外资银行中国区负责人在谈到中国市场的开拓时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与中资银行进行竞争,先不谈业务运营经验和能力优势,只要挖来中国的优秀金融人才,此消彼长,这市场就是我们的了。而挖人才的办法很简单——中资银行给他多少人民币,我就给他多少美元。”此言有些偏激,但也绝非没有道理。受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决定,我们政策性银行现在的待遇的确不高,而且对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方面也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着诸如论资排辈、吃大锅饭、…  相似文献   

9.
文晞 《中国报道》2009,(5):64-65
为了?“救市”,美国甚至改变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精髓——“资产按照市场价格估值”的原则,这些美国大银行可以通过大幅高估自己“有毒资产”价格的方式降低亏损。  相似文献   

10.
“3年左右,危机就会过去。”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学界的预测,现在类似声音已遁去;3年过去了,危机没有出现一丝转机,相反,而是朝着“越陷越深”的方向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最近,坊间盛传各银行已相继成立“打马办”。“打马办”的传闻,缘于马云曾经的高调放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句话让银行业如听惊雷,引起了高度警觉,纷纷研讨对策。  相似文献   

12.
银行困境     
章旌 《沪港经济》2009,(10):24-25
超常规的信贷投放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量补价”的效果,但事实上并没有明显增色业绩,诸多银行还将自己的多项指标逼近监管红线,对今后业务拓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间借贷曾经融资服务于中小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但如今民间借贷却成为压垮一些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究其缘由,既有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资信度较差等“先天不足”,也有我国银行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正常的银行信贷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乡镇》2012,(5):41-42
“我是非银行出身的人,原是华润的CFO。自华润收购珠海城市商业银行以后便加入了银行业。我以前都是作为借款人跟银行打交道,现在是反过来作为银行去跟借款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15.
杨速炎 《西部论丛》2006,(10):44-46
在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中,商业银行一直是市场关注的主角。事实上,有12年历史的政策性银行同样也需要经过改革的“洗礼”才能换取“重生”。按照央行预定的工作时间表,2006年政策性银行将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分步制订、实施改革方案。然而,2006年已接近尾声,对于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向,决策部门何时才能达成一致?转型方案又会将三家政策性银行引向一个怎样的未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新财经》2008,(5):11-11
央行二套房政策“松动”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近日,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随机调查了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在内的部分城市支行,发现在多家银行的住房贷款发放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操作层面的变通行为。这种在具体操作层面存在的“政策松动”受到了央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国有银行的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过去有争论,现在仍然有争论。我在媒体上曾经著文对“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与金融安全”发表过意见。现仅就“股票价格上涨与财富流失”作一些析辩。在这里,先从两位教授的文章谈起:  相似文献   

18.
“去年还是企业跟在银行屁股后面要借款,今年,银行却追着企业放贷,借款难变成了放贷难,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贷负责人朱先生这样无奈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一季度以来.银行信贷增长一直处于忽高忽低的情况,经过6月新增贷款快速增长之后,7月份又掉下来了,这很不正常。”  相似文献   

19.
艺术银行的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健 《浙江经济》2010,(5):57-58
按照法国兴业银行香港私人银行部前副总裁朱莉娅(Julia)的理解,所谓的“艺术银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艺术银行(ArtBank)和艺术银行业务(ArtBanking)。艺术银行是指“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在国际上通常是指非政府文化艺术机构购买艺术家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销售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艺术银行业务则是指“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艺术银行”,“加上‘ing’,就是指艺术投资的银行服务,为收藏家服务,扶持年轻艺术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银行业界,有一个群落,因为其政策上的特殊性又保持低调而一直不为媒体所关注。这就是中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批在所谓第二次改革浪潮之后的1994年催生的“特别银行”,在近10年中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中国的“入世”和2005年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为这些“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提出了新的课题,他们还会永远“政策”下去吗?如果不再有“政策”上的特殊安排,他们下一步应朝哪里去?是“寿终正寝”地成为历史,还是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合并,还是“脱胎换骨”地转型为“商业性银行”?如果成为商业性银行,他们的究竟有多大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