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最大特点是拥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我们现在却在劳动力供给上面临两个转折点:第一个是我们从2004年开始,在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场民工荒不是临时性、周期性的,而是一直持续至今长达10年的招工难。由于劳动力短缺,因此这10年来,中国低端劳动者的工资一直在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2.
透视浙江“民工荒”现象,我们不难看到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它对浙江的劳动力市场、浙江经济运行格局和中小企业“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低工资高竞争力”发展模式产生的影响。当前浙江全面性的“民工荒”不会持续出现,但是客观形势的胡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2004年年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遇了20多年来的首次“民工荒”.“民工荒”直接原因是短期内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造成的,但是。造成其发生的根本愿因是一直都存在的.那就是城乡二元体制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因此。“民工荒”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同题,由于城乡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制度不断僵化;“民工荒”昭示着这种制度已经伤害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改革的出路在于打破这种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批量向东南沿海迁徒,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民工潮",农村几乎成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蓄水池。但在2004年,以往劳动力供给过剩的东南地区却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潮"突然变成了"民工荒",成了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大部分研究观点认为我国劳动力供给短缺的时代已经来临,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升级为资本密集型企业或技术密集型企业,以缓解劳动供需紧张关系。果真如此吗?"民工荒"是真荒吗?  相似文献   

5.
中国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在劳动力似乎能无限供给的情况下.自2004年东南沿海地区却出现“民工荒”现象。本文试图从工资刚性角度来分析造成民工荒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每年需要为多少人解决就业?这是一个一直都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估算方法并给出了估算结果.分析表明,2007年城镇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为2100-2600万人.在未来的数年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增长将趋于减缓,每年新增劳动力趋于下降,因此就业压力也将趋于缓和.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促成了当前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表明中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的.中小企业的稳步成长是未来中国就业增长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7.
魏良枝  孙晓阳 《魅力中国》2010,(24):16-17,19
长期以来,国内对“刘易斯拐点”理论存在着一些理解的偏差,必须正确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民工荒”现象。“民工荒”现象本质上是制度缺失、权利缺失和中间劳动力领域结构性短缺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目前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民工荒”并不能表明我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而工资上涨也只是对廉价劳动力的补偿。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民工荒”现象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高速增长和新一轮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流动格局的新变化是劳动力市场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重心转移所做出的反应。这种现象不仅标志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过渡,而且也说明需要利用全国劳动力市场来解决当前的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为此,我们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及其效率。  相似文献   

9.
“一导三化”培训高质农民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了要善待农民工,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农”思想。最保守的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5亿人。有统计显示,珠三角地区存在严重的“民工荒”。“民工荒”从何而来?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进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民工荒”表现为“数量荒”,实际上就是“质量荒”,根源则是民工的“教育荒”。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人潮涌动的春运民工潮我们依然记忆犹新,乍听到民工荒,颇感意外.外来人口、廉价劳动力一直是农民工的代名词,一直是一个被社会忽视的群体.经过20年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经济地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崛起.2.1亿农民工被命名为"新工人阶层".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生产工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张红 《改革与开放》2011,(15):36-38
<正>近年来,受到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和大学生扩招迅速这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各种引起失业的原因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表现尤为突出,而民工荒主要出现的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相比较我国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冗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李浩 《改革》2012,(6):77-81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再到新一轮的"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供给行为呈现动态变化过程。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不同时期,包括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力供给的区域结构、劳动力供给的代际差异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农民工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均衡配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加快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建立针对不同代农民工群体的回流和畅流机制,全面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拓宽农民工的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13.
"民工荒"问题的实质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小芳 《发展》2006,(9):62-63
一、"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及其原因的表象分析 2004年1月起,有着近9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打破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金一彪 《中国招标》2009,(33):51-54
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中贡献率最大的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也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与国际贸易。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形成,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能持续吗?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对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一反常态,即由以往的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劳动力需求向结构性劳动力供给短缺转变,并开始出现局部性的"民工荒"。伴随而来的是"刘易斯拐点"便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值得指出的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并不是一件坏事,既是挑战,又是契机,它将  相似文献   

16.
刘世庆  许英明  林睿 《开放导报》2006,(1):42-45,58
本项目以西部的四川省和中部的河南省这两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和人口大省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供给变化及未来趋势,指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已发生根本变化,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无限供给”将发生逆车,“民工荒”将是我国未来面临的长期基本国情。农村最大的增收渠道(进城务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将会越来越有限,中国低成本、廉价品、低利润主导的出口战略和发展战略也将面临挑战,我们需要新的农村政策、城市化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7.
石良平 《沪港经济》2006,(11):52-52
由于发展经济学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型社会,因此在研究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中,我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充分就业水平这一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从全球和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看,每一个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对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近年来,我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是总体上供大于求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短缺.2001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①均小于1,表明劳动力供给一直大于劳动力需求;而2004-2007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各技术等级②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技工需求一直大于技工供给,即技工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刘振学 《北方经济》2010,(22):58-61
本文采用人口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辽宁省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发现,辽宁省劳动力将在未来10年内出现短缺,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并结合辽宁省情,提出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工荒问题发端于2003年前后的东部沿海地区,最初主要表现为技工荒。但近几年来民工荒越演越烈,特别是2009年经济危机的返乡潮之后,伴随经济的回暖,2010年春节过后民工荒问题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蔓延,招工难也由技工荒扩大到普工荒。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