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劳动分工可分为社会分工和组织内部分工。市场和组织是协调劳动分工的两种最基本的实现形式,也是劳动分工赖以存在和演化的制度基础。分工组织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社会分工与组织内部分工的有效对接。二元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组织及其演进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孙雅静 《经济论坛》2002,(13):68-68,49
建筑业内部的劳动专业化分工程度、管理制度化程度对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劳动的专业化分工 (一)劳动分工的定义、分工程度及建筑业内部分工现状 1.分工的定义。企业生产一个产品的过程,通常包含很多技术上可分的活动内容。如果在一个企业内部,每个人只对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必然存在商品交换,同时就可以称之为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产生以前就有了商品交换,这样的商品交换还不能称作商品经济。因为它在经济生活中不起重要的、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例如,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下的商品交换就是这样。商品经济可分为简单商品经济(或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何在呢?社会分工只是其一般条件,而不是其直接原因。比如,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重劳动和轻劳动的分工、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分工以及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等。这类分工具有社会分工的性质,不同于马克思所讲的同社会分工有别的工场手工业内部的“个别分工”。但是,企业内部的不同工种  相似文献   

5.
不同网络分工组织的效率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是劳动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劳动分工形式即企业网络分工悄然出现,网络分工组织及其具体形式的变迁备受关注。所谓"企业网络分工",即若干家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或产业领域(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以某种或几种联系方式组成相互依赖的企业簇群,进而合作生产某种最终产品的劳动分工形式。企业网络分工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与企业分工相比,它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最终产品;而企业分工则是在企业内部完成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最终产品。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工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服务业的产生可以称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形成的机制是市场 ,在当前条件下 ,政府也参与社会分工的调节。企业内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生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所有者的一种生产安排。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存在替代关系 ,二者的替代取决于这两种分工的生产效率。企业网络分工是介于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之间的一种分工 ,适合于具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网络分工将不断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企业理论关于分工的认识开始,从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本质的角度梳理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分工对企业内部分工的起源意义以及企业内部分工创新社会分工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8.
新型生产-流通关系与产业发展:基于分工协调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工 协调"--现代生产-流通关系的发展目标 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促动因素.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与复杂化,传统分工效率理论得到了不断深化:从最初的专业化分工效率,到规模经济分工效率,进入现代经济社会以后,分工效率则更多地产生于协调经济.现代社会生产迂回程度不断提高,传统分工形成的差异化人类劳动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联系需要.分工效率的实现不再直接产生于分工本身,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不同目的劳动之间的协同,分工之后的协同与合作,成为决定分工效率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企业内分工——工作组织转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经济学一般认为企业内专业化劳动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组织文献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记录了与此相反的大量经验事实,表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形式正发生扭转性的转变,亦即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正逐步演变为多任务的工作组织形式。本文旨在为企业内部的工作组织提供一个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并在这个分析框架之内解释企业内分工形式的转变这一经济现象。分析集中于多任务互补方面,信息性任务互补和技术性任务互补可解释企业内工作组织采取多任务形式的相对优势。这种分析具有现实基础,并能够包容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变化,因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皓 《生产力研究》2005,(3):19-20,59
本文综合分工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分工(社会分工和经济组织的内部分工)的演进为主线,试图在理清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寻其变迁的内在规律。并认为经济组织演变体现了成本———收益的效率逻辑。社会分工的发展为经济组织的演变提供外部动力,由组织内部分工而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组织变迁内在动因。交易费用决定着社会分工的均衡水平,并进而制约经济组织对分工和协作的利用,影响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中国的社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工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慢慢变革着生产关系,产生了许多深层次问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唯物辩证地阐述了分工的产生、运动及消灭的运动规律,为我们认识、分析及解决当前的社会分工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国有企业一直面临着垄断的指责,但这种指责却是极其模糊和偏颇的。本文从时间与空间对垄断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垄断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状态,其基础源于分工,是一个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不断扩张的过程。笔者认为,从这种理论概念的澄清上可以看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绝大部分对于垄断的指责是偏颇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相似文献   

13.
安礼伟  魏浩 《现代财经》2006,26(7):69-72
跨国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组织者。跨国公司主导型国际分工正从传统国际分工模式中凸显出来成为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并将是今后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全面了解掌握跨国公司主导型国际分工不仅要对它的含义进行分析,还需要对新分工模式的分工基础、分工格局和分工利益、分工效应以及贸易投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将数学化的分工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相结合,在微观层面解释了分工的生产效率,在中观层面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宏观层面解释了分工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分工经济对现实世界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Infrastructure and Evolu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rastructure expenditure and endogenous growth generated by spontaneous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It identifi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nfrastructure expenditure to take place and its equilibrium time path. Dynamic equilibrium shows that the optimal infrastructure expenditure, the size of the market network, and the level of division of labor increase concurrently. While infrastructure can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through reducing the unit transaction cost, the total transaction cost each consumer-producer incurs rises as the optimal share of the infrastructure expenditure increase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劳动分工与信誉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信誉成一个倒抛物线的规律出现。一方面,随着人类交往范围的不断增大,人们守信誉的愿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守信誉的动力越来越强。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人类的信誉曲线。在完全没有社会分工的情况下,人们之间没有信誉可言,过着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在社会成员处于完全分工状态下,人们之间的信誉状况将最好;而在社会成员不完全分工状态下,人们之间的信誉状况在两者之间变化,好坏与劳动分工的程度、是否接近于重复博弈的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equality and Growth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e present a model that link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division of wealth in society. When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restrict the access of poor households to capital, the division of wealth affects individual incentives to invest in specialization. In turn, the division of labor determines the dynamics of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A high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wealth leads to a low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low productivity, and low wages. In that case workers are unable to accumulate enough wealth to invest in specialization. Hence, in a highly unequal society, there is a vicious cycle in which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productivity and wages stay low, weal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stays high and the economy stagnates. By contrast, greater equality increases investment in specialization and leads to a greater division of labor and higher long ru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分工的演进与模块化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东华 《财经科学》2008,(12):81-88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形态的演进导致了分工的发展和演变.模块化分工是在价值模块化、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分工方式,是对传统分工方式的发展和创新.模块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模块化设计规则的形成和应用是模块化分工形成的前提条件.模块化分工在分工经济性、组织形式、价值创造方式以及资源和能力、制度和技术、协调和整合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分工方式的新特性,能够给组织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Uncertainty, Insurance, and Division of Lab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evelops an equilibrium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action uncertainties, risk aversion, insurance, specialization, per capita real income,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 It is shown that transaction uncertainties can restrict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 level of division of labor decreases with the degree of risk aversion; insurance will promote the equilibrium level of division of labor, per capita real income, and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6,(2):82-96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