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三季度仍处于高通胀状态,第四季度CPI会有回落,但主要原因在于翘尾因素的影响减弱,新涨价因素仍存,通胀压力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通胀回落压力犹存,货币政策审慎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自2009年8月份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历经24个月的上涨,终于在2011年8月份略有回落,  相似文献   

2.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5月份CPI达到5.6%,再创近期新高,通胀形势严峻。按照以往经验,遏制通胀必须动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等。毫无疑问,加息对遏制通胀能起到直接效果、但是.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那么货币政策的作用力也会大大减少。因此,现在应跳出用加息来治通胀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刘朝晖 《证券导刊》2011,(22):18-18
由于全面通胀的迹象开始显现,上周,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金融系统大量回笼资金。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未来央行的上调频率可能会有所减缓,但是,建议对货币政策仍然不要抱太大的放松的预期。  相似文献   

4.
战胜通胀     
《投资与理财》2011,(5):7-7
通胀是时下最热的话题。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央行政策招招指向严控通胀,或者说“管理通胀预期”。会议强调,专家热议,媒体再捣鼓一下“你跑不过兔子,但一定要跑过CPI”之类的声音,普罗大众就惶惶然了:手中那点小钱,到底咋办啊?  相似文献   

5.
政府2011年以来采用三大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一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尤其是2011年6月20日达到高点,大型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二是紧缩的房产政策;三是紧缩的股市政策。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6.
王庆 《新金融》2008,(8):13-15
中国政府正争取在避免经济大幅减速和抑制通胀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未来经济政策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成功抑制通胀预期,在支持增长和防止第二轮“成本推动型”通胀效应之间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尽管非对称加息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我们对其可操作性持怀疑态度,因为这样做将会在各银行的盈利前景和资产质量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压缩银行的净息差(NIMs)。如果通胀在未来几个月里因国内油价的升高而持续保持在高位的话,我们认为以管理通胀预期为目的的“财政出资的保值储蓄(GID)”计划将是所受阻力最小的选择,并因此比加息更有可能被采用。  相似文献   

7.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对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表示,一季度经济平稳增长,比预期情况要好。CPI虽有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而且考虑到食品价格在继续上涨的老因素,以及原材料和工资上涨的新因素,二季度通胀形势仍不容乐观。估计上半年CPI将在7%—8%之间。但应该不会再出现8.7%那么高的通胀了。  相似文献   

8.
黄琳 《证券导刊》2012,(13):18-18
为了抑制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将更加谨慎。考虑实体经济困境,货币政策又不得不有所放松,我们预计央行将下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但降息可能性较小,公开市场操作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将是二季度的重要政策工具。而信贷规模的适当宽松也是大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9.
谢苗 《云南金融》2012,(5X):114-114
2011年12月5日,央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了0.5%,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当前货币政策与通胀的现状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央行应当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  相似文献   

10.
谢苗 《时代金融》2012,(15):114
2011年12月5日,央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了0.5%,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当前货币政策与通胀的现状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央行应当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  相似文献   

11.
2010: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2009年的主题是信贷高增长,那么2010年的关注点无疑就是通胀。通胀预期的恐慌也早已伴随着前期释放的巨大流动性充斥全国,那么,事实到底如何?本文将在此为您详解细数。  相似文献   

12.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物价运行的基本态势,讨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物价运行的基本趋势,认为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较大。本文提出,在这种通胀压力下货币政策需坚持从紧取向,并加大数量型调控力度,较多运用汇率工具,对农村金融市场作出特殊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3.
张成思  党超 《金融研究》2016,436(10):1-15
本文建立含有通胀预期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基于2001年1季度至2014年4季度居民和专家两组通胀预期调研数据,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决策信息集中是否包含通胀预期变量,以及谁的通胀预期更能影响货币政策。研究表明:(1)央行对居民预期和专家预期均做出显著反应,但对专家预期反应更强:平均而言,专家预期值提高1%,央行当季会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0.4%,拆借利率则上浮0.1%;(2)在长期,央行遵循“逆预期”操作的相机抉择行为模式,表明预期变量是央行决策信息集的重要组成部分;(3)央行对某些机构的预测数据反应较强,其预测信息集可能与央行信息集重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郭建伟 《海南金融》2005,40(12):8-11
持续15年的全球低通货膨胀,主要得益于各国成功的稳定化政策。低通货膨胀显示货币政策好处的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带来挑战。根据美日等国家的低通货膨胀经验,一个国家最好不要走向零利率的边缘,采取预防性的政策防止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至关重要。此外,需要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长期的目标应该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美日国家预防低通货膨胀的经验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货膨胀动态与我国货币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地位,然后深入探讨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与通货膨胀惯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在简要总结我国2009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通货膨胀态势与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An influential paper by Clarida, Galí, and Gertler (2000) has attributed the great inflation of the 1970s to the violation of the Taylor principle in the conduct of U.S. monetary policy (weak, indeterminacy inducing response to expected inflation). We evaluate this thesis in the context of a standard New Keynesian model against a version of the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incomplete information learning about the true state of the economy. The likelihood‐based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overwhelmingly favors the specification with indeterminacy over the alternatives with determinacy, independent of the presence and size of mis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17.
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经济下滑的基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对流动性过剩的估计有偏差.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应定位于平衡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财政应当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努力压减行政支出;货币应当稳定汇率,调整利息,以便引导和控制信贷规模,调整贷款结构.  相似文献   

18.
国内通胀预期的影响因素通常认为,影响通胀预期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通胀水平。通胀具有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当通胀预期较高时,会带动真实物价水平上升。而真实物价水  相似文献   

19.
内容本文将近似理性假设引入新兴新古典综合理论(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建立起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模型(NPC-MPR模型)和新兴新古典综合泰勒规则模型。之后对我国1993年第一季度到2005年第四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而提出了我国货币当局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实施泰勒规则的路径,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The literature has long agreed that the DMP model (after Diamond 1982, Mortensen 1982, Pissarides 1985) with search and matching frictions in the labor market can deliver large volatilities in labor market quantities, consistent with empirical data, only if there is at least some wage stickiness. I show, however, that the model can deliver nontrivial volatilities without wage stickiness, as long as it has price dispersion and nonzero long‐run inflation rates. I find that by keeping inflation at a positive rate, monetary policy may be accountable for the large standard deviations observed on labor market variables. In addition, the Shimer (2005) puzzle disappears under monetary policy sh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