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江苏省77个县(市、区)1978、1990和2003年的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基于LocalMoran'sIi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特征,较发达俱乐部成员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并向苏中方向延伸;欠发达俱乐部成员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研究期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造成江苏省县域经济“俱乐部趋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发展策略的空间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市场发育程度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介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趋同假说和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作了一个全面回顾之后,总结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的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趋同、俱乐部趋同及条件趋同。进而,从促使区域经济条件趋同的因素中,可以引申出一些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区域技术效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利用趋同性研究方法,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经济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辽宁省技术效率的增长同时存在着σ趋同、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2005年以前趋同速度较快,2005年以后逐渐减缓.政府消费比重在技术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比重在技术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ETFEE指数的中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本文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出2000—2011年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煤炭、石油和燃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ETFEE),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各省份之间煤炭和燃气ETFEE相差较大,石油ETFEE则趋于稳定。东部区域三种能源ETFEE较高;中部区域三种能源ETFEE波动幅度较大;西部区域石油ETFEE较高,但煤炭和燃气ETFEE较低。面板Tobit回归模型显示: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能源产量、外贸进出口总额、能源工业投资和地理差异均会对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依据这些影响因素,本文认为,通过优化调整地区和区域能源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向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深度结构转变,加快能源产地区域的能源科研成果实际转化,鼓励利用区域贸易优势加强能源技术转移和扩散,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解释经济增长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差距,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以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为基础,以萨拉—伊—马丁趋同检验模型为依据,对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1992年和2001—2008年吉林省经济增长存在δ—趋同现象;2000年后出现较弱的绝对β—趋同现象;1985—2008年存在条件β—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选取广东省各地市1990年、1995年和2000—2004年7个年份的人均GDP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各地市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结果表明其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正在逐年增大,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最后通过对各研究年份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2008年我国省级相关数据,建立了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的技术进步明显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在改善能源效率方面,国内R&D投入的贡献比外商直接投资要大;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模型相比,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更好,且基于后者的参数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不同省域的技术进步在促进能源效率改善方面存在空间差异性。最后提出建议:加大国内R&D投入、依赖自主创新更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各地区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政策,以促使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张凌洁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74-77
如何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把环境因素加入到考量能源效率的指标体系当中,对能源效率重新定义,接着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制度(能源市场化)、交通运输、工业能源投资等方面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测算出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比重来看,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影响系数最大;其次是交通运输,技术进步;而经济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系数呈反向关系,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在经济结构中影响较大。说明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的提升都会促进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因素对我国能源效率的正向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运用Bootstrap-DEA方法对2014年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测度.主要结论有: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总体偏低,公共服务规模出现供给浪费或供给紧缺导致的规模效率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各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安排较为合理且管理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最高,东部和西部地区次之,公共服务供给规模效率是导致供给效率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分省能源强度空间分布地图显示出较大的地理空间聚集,能源强度自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增大。能源强度空间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分布十分类似。因此,提出命题"能源资源越丰沛,能源强度越高"。空间自相关检验揭示了省域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Moran散点图显示了能源强度水平类似的省区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形成一种高-高、低-低各自相互吸引,高-低、低-高相互排斥的空间联系结构。 相似文献
11.
空间计量经济学认为一个地区空间单元上的同一现象或属性值与邻近地区空间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是相关的。文章通过对我国地区技术效率的空间依赖性检验发现我国地区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因此本文在地区技术效率宅间依赖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地区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地区技求效率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性,其中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地区技术效率趋异的重要因素;而地区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则是促进我国妯区技术效率趋同的雷辱陶素.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我国2007年省域旅游经济数据,对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总体和局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较大的空间正相关特性表明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存在;(2)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可分为扩散效应区(H-H)、极化效应区(H-L)、过渡区(L-H)和低速增长区(L-L)四种类型;(3)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资源禀赋呈正相关关系,但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根据长三角132个县市区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长三角132个县市区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特征,因而若采用标准的β收敛方程会使得估计结果出现有偏与不一致;而若采用考虑了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因素的模型进行估计,则其结果显示,虽然长三角县市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方向并没有改变,但是其经济收敛的速度却明显下降,且在统计上显著.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所反映的增长机制仍然决定着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新经济增长因素只是减弱了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收敛的方向;而且从更小空间单元测度的层面刻画了长三角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利用DEA方法并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计算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态效率,然后使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态效率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得较为平稳,在横截面上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人均GDP和偏东的地理位置会对生态效率产生积极影响,而产业结构和人口密度则会产生消极影响。指出:为提升地区生态效率,政府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而缓解地区发展差异和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2001-2011年区域创新水平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演化,并探讨了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我国区域创新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逐渐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我国区域创新增长水平也存在差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个经济体内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性因素。据此提出假说:一个经济体内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地区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发散;而落后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假说,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出两个重要推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和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两个推论,与研究假说相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进行建模,分析了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深层次原因。以经济绩效为主要标准的地方官员晋升选拔机制,直接影响各个互为竞争地区的地方官员的产业投资策略选择,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模型结果显示,当两地区初始绩效无差异时,产业结构必然趋同。当初始绩效存在差异时,以两地区高利润产业绩效之间相关系数的临界值1/2为分界点:小于等于1/2时,区域产业结构必然趋同;大于1/2时,产业结构是否趋同则受初始绩效差异、高利润产业期望绩效与落后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绩效差值以及两区域选择高利润产业的绩效相关系数三者间关系的影响。该相关系数可能代表着两区域所投资的同一产业内不同产品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不能仅因产业投资方向上的趋同就认为产业结构存在严重趋同,还需要对产品结构是否趋同进行分析研判。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8年,中国区域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4大板块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性和渐进演进态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东北部外,全国和其他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和东北部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趋同,但收敛速度不同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非均质空间结构的层次关系为虚拟轴,以区域差距的三种基本形态为纵轴,以竞争与互补的互动关系为横轴,力图构建以区域差距为主的结构分析和以空间互动为主的关系分析相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变异系数变形及考虑空间横向和纵向联系的Dendrinos-Soni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1978-2008年我国八大区域差距与空间互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1)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差距包括良性、中性与恶性三种基本类型;(2)非均质空间特征下,我国仍以计划空间为主导,根据纵向联系作用于横向联系带来的互动方式不同,多层次空间互动模式存在差异;(3)恶性区域差距向良性区域差距的协调发展需要形成互补与竞争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