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运用改进方法对我国省级人力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再测算的基础上,引入地区技术差距变量,实证研究了1996—2016年间我国省级人力资本存量、地区技术差距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地区技术差距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改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存在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一个过程,这是对已有文献研究结论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2.
3.
创新型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增长核算法和基于LA-VAR模型的方法,利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据,对我国创新型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我国TFP总体上趋于下降,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正越来越依靠于创新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创新型人力资本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冲击对创新型人力资本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1
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1996—200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为了减少计算偏差,我们在使用承认无效率项存在的生产前沿技术的同时,引入了人力资本要素。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增长迅速,30个省区的经济增长效率差距逐年扩大。同时我们发现在引入人力资本要素后,1996—2003年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如果不考虑人力资本存量,则低估了同期的效率提高程度,而高估了期间的技术进步指数。 相似文献
5.
6.
利用中国1987-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构成和生产率差距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高技术人力资本和低技术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高技术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大;两种层次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依赖于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全国最高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距离,高技术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生产率差距较小时,高技术人力资本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较大,当生产率差距较大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主要依赖于低技术人力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劳动保护有助于激励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专用性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主要研究劳动保护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2008年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研究契机,采用上市公司员工学历数据和专业结构数据度量人力资本密集度,以2003—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导致的劳动保护加强能够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当企业所处地区的司法效率较高时,劳动保护对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更大;劳动保护能够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在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中,《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股东回报和人均工资显著提高。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时,加强劳动保护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成劳动与资本共赢。 相似文献
8.
9.
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DEA视角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在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和技术非效率的前提下,使用非参数的DEA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对1988-2006年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测算,通过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三部分,来寻找农业TFP增长的源泉.实证表明,1988-2006年中国农业TFP增长较为显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基本上是顺周期的,各个省区的TFP增长差异性则较为明显.从其内部构成来看,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贡献,技术效率改善的作用则很有限.另外,是否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对农业增长的作用,会对TFP的估计产生较大影响.文章最终认为,应努力通过制度创新来消除农业技术扩散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进共同推动农业TFP增长. 相似文献
10.
依据对云南省33个工业行业的基尼系数测算可知,云南省9大地方化优势产业都是传统资源型产业。一般来说,地方化优势产业具备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与非传统型产业相比,云南省的地方化传统型优势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否也较高呢?本文对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得知,即使是传统资源型行业,一旦形成集聚洗势,其全要素生产率也高于非传统型非优势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区域产业的发展不一定非要发展那些高新产业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结合先天的资源优势和后天的集聚优势,传统资源型产业也会创造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使用参数估计法与隐型变量法估算了1952-2009年中国工业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1952-2009年我国工业总体上表现为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但在不同时期各增长因素的重要性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特别是1996年后,智力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第一次超过了初级要素投入的贡献度,成为推动中国工业产出增长的首要因素,表明中国工业的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工业的集约型增长,需要遏制资本产出弹性的下降趋势,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Recently, an emphasis has been put on education as a key determina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when increasing the mean level of education of their population, developing countries face a trade-off: should they focus on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already educated children or try to put more children into school and diminish illiteracy rates? In other words, should countries favor a more unequal or a more equ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plores this question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and income per capita with panel data from 29 Indian States. Using two different measur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and dealing with the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education level and its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e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income per capita. This result is robust to the use of the system GMM estimator. However, the relation is non-linear and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lso gives a first insight into the channels which are at stake and shows that several mechanisms explain the impac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98,自引:6,他引:198
本文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 1 978— 2 0 0 1年中国 3 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 ,并且对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研究价值在于对中国经济研究者提供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研究平台 ,并为有关部门提供接近现实的经得起检验的数据加工库以及政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总体来说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 ,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提高 ;由于技术进步减慢 ,1 997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了递减 ;根据技术进步并不能做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判断 ;1 992年以前中国经济出现了效率的趋同 ,1 992年以后追赶效应消失 ,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yler C. Schipper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20,24(1):125-14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costs of innovation in the formal sector temper or magnify the impacts of traditional policy levers such as taxation on sectoral choice. I embed a decision whether to operate formally or informally into a richer,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mal firms are subject to taxation, but they can improve their productivity through process innovation. Informal firms can potentially avoid taxation, and their productivity is determined by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formal sector. I find that changing tax rates from 50% to 60% decreases formal‐sector participation by 20.9%; however, this percentage falls by 10% when the cost of innovation is lower in the formal sector. The model also illustrates how changes in tax policy affec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by limiting both the number of formal‐sector firms and the intensity of innov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 potential mechanism to induce firms to operate formally or mitigate harmful impacts of necessary tax changes.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公式对新疆2003年城市居民收入调查的2828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新疆的地理特征将基尼系数按南疆与北疆进行分解计算,并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进行集中度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并不严重,南疆的收入差距大于北疆,工资收入和转移收入是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投资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验证,而国内有关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和溢出效应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收集中国各省份1988—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三大网络性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能源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所决定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将会继续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从而形成未来我国持续、稳定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财政分配对教育公平基础性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978~2007年的教育统计和财政性教育支出数据,估算了我国的教育基尼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对财政分配在教育公平进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对改善教育公平程度有显著的正效应;在财政性教育分类支出中,中等教育支出、高等教育支出不利于教育公平程度的改善,基础教育支出则对其有利,这跟我国较低的教育发展水平及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有关。增加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份额,对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能有效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和公平程度的提升,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有序的空间组织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源泉,也是当前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00-200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度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群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因素后,单中心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城市群规模较小时尤为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城市等级分布差异仍然较小,呈现核心城市偏小,中小城市偏大的扁平化特征。因而,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能够降低交通成本和资源消耗,形成更加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加紧密的产业、技术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