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成长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惠宁 《经济学家》2006,(1):108-114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的以专业化分工理论为源泉的报酬递增思想对产业集群成长具有解释力。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报酬递增,就越来越多地集聚在一个地区,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以其企业规模、降低成本、协作创新的功能,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分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中,报酬递增和市场结构难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一方面,报酬递增与竞争均衡不相容,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又很难找到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相容的分析方法。马歇尔通过外部经济概念简单地将报酬递增与竞争均衡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存在着理论局限性。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难题的研究才重新活跃起来,突破首先在新贸易理论中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难题在新增长理论中获得了新的理论突破;20世纪90年代,这一难题在新兴古典贸易和增长理论中获得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分工、报酬递增和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斯密理论是通过拓展新的分工实现内生和自我持续增长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分工形式的划分推进了对于报酬递增机制的认识;杨格开创了分工、报酬递增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思路.内生增长理论以技术进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将分工和技术进步、知识积累紧密联系起来,以分工为重要分析框架论证报酬递增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实现,吸收和发展了分工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相关模型分别依循由古典经济学开创的两种分工观进行分析,对分工、报酬递增和经济 增长的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重要扩展和充实.  相似文献   

4.
报酬递增在主流经济学中何以缺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巍  韩冰 《经济学家》2002,(5):62-67
作为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的报酬递减假设,与越来越多的经济部门中呈现的报酬递增现象相背离。报酬递增在现实和理论中一直都存在着,但却没有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学方法论存在问题。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无法提供报酬递增理论的生存土壤,从而使得报酬递增这一鲜活的经济现实在主流经济理论中找不到恰当的解释。随着经济学方法论的完善,报酬递增理论将会以真实、完整的面目示人。  相似文献   

5.
新兴古典经济学家寻根问底,能够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对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的古典经济学核心问题——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组织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建立了一派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实际接近了许多。因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家能够运用其解释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的经济发展问题。但新兴古典经济学也有令人不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分工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拓 《当代财经》2003,(11):13-17
亚当@斯密以来,分工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经历了好比"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本文是对这一发展过程的初步梳理.分工是报酬递增的重要源泉;分工是组织结构问题;决策在分工条件下需要有求角点解的方法.分工在经济学中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理论家们如何对待报酬递增与经济组织问题,受制于分析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小凯所著的《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是起始于他与黄有光合作编撰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的开创性工作的一部最新专著。建立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yang(1988)),信息是相同的:主要关心资源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从来没有领会亚当·斯密关于专业化在决定经济被组织方式中的角色这一预言。主要关心经济组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带动现代数理经济学更接近它的斯密遗产。  相似文献   

8.
分工思想何以被忽视
——以马歇尔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马歇尔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却一度被忽视。其缘由何在?本文以马歇尔为中心,做了思想史的考察。发现马歇尔的分工思想内含于对组织的分析中,这一分析采用了生物类比的方法。该方法与经济力学方法的兼容性是有争议的,这引发了20世纪20-30年代有关“报酬递增与代表性企业”的争论,使主流经济学走向了“去经济生物学,近经济力学”这一背离马歇尔思想的道路,这是分工思想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互补性知识的利用已经被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甚至核心竞争力。本文将知识互补性引入具有专业化分工经济和协调费用的经济体,利用杨小凯和黄有光开创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超边际分析,由此得出三个命题:若企业内岗位间知识互补性程度、互补性知识积累程度和互补性知识协调效率足够高,则企业利用互补性经济的收益大于不利用的收益;互补性经济越明显,经济体的雇员-雇主人数比越大;当互补性经济明显时,与未利用互补性经济的企业相比,利用互补性经济的企业将有更高的工资/产品价格比。进而指出,为了利用互补性知识,发挥互补性经济,企业需要将锥形组织形态转变为扁平组织形态,同时创造有利于提高协调效率的组织环境。而企业间的互补性知识则需要拥有互补性知识的企业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增加型转向效率提高型的经济学内涵在于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运用了35个工业行业2000-2008年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报酬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报酬递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现阶段分工与技术创新仍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向报酬递增驱动的机制,最为根本的在于分工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关注资源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那里 ,分工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以分工既定为前提 ,而且它的完全理性及完全信息的框架也无法分析分工这一制度范畴 ,这也决定了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合理地解释经济的增长问题。相反地 ,只有在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的分析框架下 ,我们才能透析专业化分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它通过促进行为人所掌握的理性知识水平及信息量的提高 ,进而带来其生产能力的提高 ,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与进步。新增长理论是对上述思想的模型化表述 ,它所设定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是其整个理论分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1  
从知识的互补性原则———“知识各个局部之间通常存在着互相解释或互为强化的关系”,可以说明为什么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产生递增的经济收益。为了应用方便,我给出关于传统演化的一个简单和普适的数学表述,首先需要从哲学角度支持这里提出的“知识的互补性原则”,其次才是经济学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为传统演化提供一个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在技术路线、原料市场、产品市场以及产业组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新兴产业成长通常与新兴技术、新兴市场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对此交织互动关系难以提供有效解释。基于协同演化经济学范式,构建了分析上述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分析表明,新兴市场与新兴技术会通过影响企业满意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惯例频数的变化,推动新兴产业的演化成长。同时,新兴产业自身的演化也会影响新兴市场和新兴技术的演化,新兴技术、新兴市场与新兴产业处于协同演化之中,新兴产业成长呈现出多向互动、正反馈、路径依赖等典型的协同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等,在解释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理论为标准,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为起点,综合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构建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模型,能为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报酬递增的研究长期以来为主流经济学所忽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供给方分析,相对应的需求方报酬递增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空白.以斯密-杨格定理为基础的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阐明了供给方报酬递增的内在机理,导致供给曲线下倾;以加里·贝克尔的消费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基础的需求方报酬递增研究则引起了长期和社会的需求曲线上扬.供需曲线的倒置会使市场出现均衡(负反馈)的对立面-正反馈(反均衡).正反馈的思想将拓展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西方经济学对新古典范式的反思主要体现在重新将分工引入研究视野,而社会分工理论同样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研究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层次或生产关系层次上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像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那样将社会分工看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纽带和中介环节。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不仅从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方面考察分工,更把社会分工看做一种制度关系,从而取得了相对于西方经济学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国内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规模报酬的表述不是很清楚、甚至表述错误的情况,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关于规模报酬的定义,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的判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数学说明,提供了规模报酬的“技术”案例,说明了形成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理论的真理特性与经济学家的理性行为共同决定了经济学的演化路径。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要求经济学向古典传统回归,因此,将非市场社会因素引入经济理论框架可以获得更大的突破。以此为背景,追求事业成功的经济学家将理性选择框架推向非经济领域,形成经济学帝国主义。然而由于缺乏经济活动特有的货币计量标尺和市场竞争环境,试图改造其他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帝国主义不能完成经济学向古典回归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流通产业集聚背景下的厂商投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学特别注重从市场外部性、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影响因素来研究产业集聚,认为产业间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会通过市场外部性来推动产业集聚Jan I.Haaland&Ian Wooton[1],Krugman[2]曾借助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来推导交易成本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之间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20.
高帆 《财经科学》2002,(6):84-88
本文梳理了从亚当·斯密以来三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线索,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以分工组织为起点、内生着外部经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市场垄断等因素的报酬递增运行机制,这种机制表明存在着消极和积极两个方向的报酬递增.我国西部地区长期以来陷入到消极的正反馈机制之中,对此就必须通过提高分工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变迁以及积累组织知识来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并使西部地区在良性报酬递增的作用下实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