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为帮助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更好地进行外币理财、更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人民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外币理财与汇率避险工具。外汇指定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和掉期等业务,实质上是代替企业承担了汇率风险,而银行却在自身避险工具方面比较欠缺。为了了解近一年来吉林省各家外汇指定银行在外币理财与避险方面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与教训,为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宏观决策,指导银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避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国家外汇管理局吉林省分局开展了此项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深入地掌握商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业务开展情况,外汇局河南省分局组织开展了对辖内外汇指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的专项调研。调查发现,2010~2011年第一季度,河南省银行汇率避险产品整体的业务量是28.2亿美元,总量十分有限。这类业务主要集中在外汇业务量较大的银行。各银 相似文献
3.
4.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汇率风险成为我国银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新汇率机制运行以来,江西省外汇理财和避险业务开展的情况怎样,为此我们对外汇指定银行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升值态势,涉汇主体汇率避险需求日益强烈。它们已不满足于远期等单一的避险产品,部分外汇指定银行推出组合的汇率避险产品并迅猛增长,这类产品种类繁多,给当前的外汇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国家外汇管理局于6月25日发布了《关于印发〈银行对客户办理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管理规定〉的通知》(汇发[2014]34号)。通知中的一大亮点就是鼓励在实需交易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外汇产品,丰富汇率避险工具的运用。面对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行情,特别是人民银行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日问波幅后汇率双向波动特点的显现,进出口企业对于各类汇率避险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7.
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日趋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件,以促进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发展。出乎预料的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对汇率衍生产品的需求反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形。本以远期结售汇为例做一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全球的外汇市场交易量中,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量远远超过了即期产品的交易规模。我国于1997年1月1日开始在中国银行试点外汇远期结售汇业务,探索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之路。但由于其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外汇衍生产品市场规模一直很小。2005年7月21日,我国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给市场传达人民币浮动的信号,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是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约2%.对境外上市公司最直接的影响是外汇募股资金小幅缩水。随后.人民银行推出一系列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其中8月初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两项配套措施.为境外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更为便利的规避外汇风险的工具和平台. 相似文献
10.
“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或售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