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志武 《新疆金融》2006,(12):43-44
构建和谐金融是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东部地区,基本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支持系统。相比之下,西部欠发达地区仍然依靠国有银行资金支持这一传统方式,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本文拟以博州这一欠发达地区实际为例,就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和谐发展问题做些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此次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我代表青岛市政府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人民银行的各位同志及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青岛概况。青岛现辖五市  相似文献   

3.
《浙江金融》2005,(12):1-1
金融稳定事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央行首次发布的200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和发展趋势展望,搭建了维护金融稳定所需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4.
马琳 《金融纵横》2005,(4):31-33
一、区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关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之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戈德史密斯,他使用了1860—1963这一个世纪中间35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到结论说:“假如考虑几十年这样的长时期,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国家,甚至出现这样的规律.即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平均速度的快速增加”。熊彼特、戈德史密斯、  相似文献   

5.
陈义达 《浙江金融》2005,(9):56-56,59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2005年全球金融研讨会上指出,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的金融业必须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王硕  王伟 《浙江金融》2013,(2):28-31,46
在大多数情况下,区域金融这一概念表明的是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在外延上它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或者说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金融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国内外对区域金融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从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的视角专门研究区域金融发展还比较鲜见。事实上,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客观存在着相互对称、平行、并列和互补的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两大金融中介。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在区域金融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以及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区域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金融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很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三农"事业的开展提供便捷的资金支持;随着金融支持力度的不断深入,支持的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大,取得的良好成效也逐渐改善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局限性,组织内部结构的欠缺性,导致金融支持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金融支持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也难以充分发挥。我们以甘肃省灵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就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由德国人雷发巽于1849年在莱茵地区创立的。经过150多年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合作金融组织日趋规范和完善,并且有很多创新。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发布后,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经济发达地区,像苏南的农村商业银行模式、浙江的农村合作银行模式等,都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经  相似文献   

9.
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农民收入偏低的状况,是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应对金融机构经营格局进行合理调整,以实现对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深度开发,建立和完善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金融体系,以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发展模式不仅创造或启发了经济运行中分布式信用需求,更是进一步揭示了未来金融深化中分布式信用有效供需管理的关键价值。经济社会中信用发展业已形成了中心化信用与分布式信用交互共存的二元信用结构雏形,并且初期分布式信用对中心化信用及金融深化的影响业已显现。虽然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所产生的典型分布式信用对信用二元结构的形成、中心化信用发展乃至金融深化的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检验,但是已经显现的影响性态势将为进一步理解新常态金融发展万象提供最为基础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内涵、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现状、金融业发展演进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最后探讨了促进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机制并提出了推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相互依存、面向"三农"、注重支农效果的良性循环过程。系统论、金融共生论及劳动分工理论构成农村金融协调发展理论依据的"一体两翼"。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分工高效的经验及印度"绿色革命"中的金融扶持举措能为我国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公平、和谐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后改革期的中国经济体制变迁必须更多地关注公平问题,特别是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差问题,区域间的协调和发展问题。西部开发已经进入了战略调整阶段,更加迫切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支持西部开发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多种金融主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熵值法构建绿色金融评价指数,利用Super-SBM-DEA模型测度绿色创新效率,从分类、动态、异质性的视角检验绿色金融对地区绿色创新效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绿色创新效率和绿色金融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分类金融中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的发展相对滞后,省域层面的结果差异较大;(2)绿色金融总体以及各个分类对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均产生了促进作用,除绿色投资之外其余绿色金融变量的影响均显著,各类绿色金融还发挥了协同作用;(3)从动态效应看,绿色金融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积累效应且传导速度较快;(4)在绿色创新效率达到最高水平之前,绿色金融均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其影响力在较大的范围内会随着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而增加。本文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提高绿色创新效率、促进地区绿色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性趋势愈发明显,当前应加强宏观层面顶层设计的实际作用,促进各省级单位的金融合作,完善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合作制度,从而推动我国金融系统在政策制度方面逐步完善.在各省区经济差异逐年扩大的实际情况下,应该积极促进各区域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交易双方的范围,增加交易角色,...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6年中央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在二产占比达到61%以上的三门峡工业中,其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主导产业不同程度存在资源枯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问题;部分支柱产业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与宏观调控出现了耦合效应;金融部门贷款投放和金融稳定工作难度增大。要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正确处理工业与金融协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C-D函数,选取乌海地区1990-2009年的贷款总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及GDP作为指标,采取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及脉冲响应分析等计量方法进行研究,得出金融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是单向促进作用的结论。为此,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好信贷投放的节奏及力度,把握好信贷支持的重点及方向,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相似文献   

18.
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自组织动力条件,并尝试对区域金融自组织的演化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据此,以东部发达省份江苏为例,对区域金融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差异进行了考察,指出任何区域金融的发展,外在所赋予的优惠政策、提供的良好发展环境等因素都只是组织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在鞭策,而真正最大的动力和活力在于区域本身的自组织机能.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的发展:和谐金融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金融主要包括金融体系内部结构和谐、金融与经济和谐发展、金融与社会和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不和谐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资金缺口,原因是西部金融体系内部存在不和谐性,因此,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模式应是建立金融中介体主导型的和谐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