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秀美 《老区建设》2022,(17):30-34
红色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一般规律,又带有地域性特征。就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来说,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毛泽东等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军队和韶关人民在韶关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活动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产生和形成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在新时代,彰显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国内外全球城市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全球城市的理论逻辑、动态逻辑、实践逻辑。关于理论逻辑,基于经济全球化已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客观事实引出了跨国公司的主体地位,进而阐述了全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紧接着从信息化角度阐述了全球城市资源配置功能从“在岸”演进到“在岸”与“离岸”并举;关于动态逻辑,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程度、发展中国家如何崛起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作为地点空间和流动空间如何演化、全球城市版本的迭代升级四个方面阐述全球城市动态逻辑的基本趋势;关于实践逻辑,聚焦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阐述了上海为什么要定位全球城市、中国的全球城市发生在什么地方、上海如何建设全球城市、上海到底怎么做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等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确的编制逻辑是预算编制质量的保障,国内很多集团企业预算管理失力,多数是因为编制逻辑上出现了推理不严密或是跨越思维等错误。本文立足于预算编制的逻辑角度,试分析什么才是科学的预算编制逻辑以及逻辑偏差的表现,并指出贯彻预算编制逻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系统丰富、逻辑严密的数字经济重要论述。就生成逻辑而言,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经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就价值逻辑而言,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交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祉;就实践逻辑而言,这一论述指出要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数字经济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5.
财务会计理论经历了不完善到完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组织结构,即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要了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首要就要了解它的逻辑起点。文章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各种逻辑起点,提出了适合中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财务会计理论经历了不完善到完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组织结构,即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要了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首要就要了解它的逻辑起点.文章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各种逻辑起点,提出了适合中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介绍了生产者单独、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以及消费者单独三种不同的价值创造方式;然后对近几年刚刚形成的价值共创理论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着重介绍了Prahalad和Ramaswamy从企业竞争和战略管理视角提出的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以及Var-go和Lusch提出的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并且对这两种价值共创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再后提出并阐述了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共创逻辑,构建了基于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最后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介绍了生产者单独、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以及消费者单独三种不同的价值创造方式;然后对近几年刚刚形成的价值共创理论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着重介绍了Prahalad和Ramaswamy从企业竞争和战略管理视角提出的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以及Var-go和Lusch提出的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并且对这两种价值共创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再后提出并阐述了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共创逻辑,构建了基于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最后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逻辑的概念     
逻辑,即学界所称形式逻辑。文章从学界两种不同的逻辑观出发,通过跳出逻辑看逻辑,对两种逻辑观作出评价;尔后通过跳出思维看逻辑,进一步获得逻辑概念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时至今日,学界并没有形成公认的价格概念。文章首先探讨价格概念内涵,从公认的起点认识和概念逻辑,给出价格一般定义;接着,明晰价格分类的可能性、依据、路径和转化形态等问题,从而为价格概念外延探讨准备理论方法;最后,探讨价格概念外延,给出价格的分类及其转化形态,并且对价格的错误归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反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矛盾说”这一错误论断,更要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这主要体现在: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靠社会主义法治来保障,党的领导要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明理"才能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使党史学习教育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科学技术观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突出科学技术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逻辑起点;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根本着力点;尊重知识分子,培养科技人才,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核心内容;科学管理,提高质量,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原则;加强农业技术改造,搞好中国农村,实现整体发展,是刘少奇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新学科的创立常常误入歧途,一大错误是把科学经验与哲学经验、历史经验、实践经验甚至日常经验混淆起来。我们创建"人的发展经济学"要避免这种错误,就需要具体研究和阐述"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科学目标、科学方法、科学逻辑、科学内容及其研究纲领和理论体系,寻找和确立"人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学科的依据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
资本逻辑是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一把钥匙。要了解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必须首先理解其与黑格尔辩证逻辑之间的关系,不了解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因为马克思的资本逻辑中包含着辩证逻辑的形式(内核)。黑格尔逻辑是调节的逻辑,黑格尔通过范畴结构表明人类必须怎样生活。马克思逻辑是斗争的逻辑,它告诉人们要生活就必须粉碎它。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的统一。理论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历史逻辑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不论是处在艰难起步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还是奋力开创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路人;实践逻辑上,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要从抓实顶层设计、推动绿色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生态回归民生等方面来丰富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形成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债务人逻辑"是对债务国与金融霸权并存和共生关系的阐释。这一逻辑表明,美国可以借助债务国的身份维持其金融霸权;而这一逻辑形成的前提则与美国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政治外交手段以及金融霸权的权力资源转化密切相关。由于这一逻辑的影响,中国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暴露出严重的脆弱性和非对称性。为降低这一逻辑的影响,中国需要从制衡和结构这两个视角,降低在美元体系中的存在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成功探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方案给世界人民贡献了新的文明样态。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党和人民百余年艰辛探索的向往与追求;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原则基础上批判继承苏联现代化建设经验,形成其基本样态;从实践逻辑看,独立自主、工业化、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9.
当前,理论界对社会建设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对实际工作产生了有力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理论成果还存在着不少基本逻辑缺陷,对深化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产生了消极影响,应得到重视和改进。文章主张,在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中,要理清"社会"等基本范畴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要真正理解所应用的社会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规定;要注重明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逻辑定位。  相似文献   

20.
就本质而言,一方面,人类的国际政治活动是历史性的,故对其做历史取向研究极其必要;另一方面,像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国际政治研究又是逻辑化的,因此将人们对国际政治行为的认知上升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甚至是实践指南意义的科学理论又是国际政治学学科发展及其实践性定位的内在要求。据此,作者强调国际政治研究要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统一,并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对这种统一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深入论证。国际政治活动运行于历史空间以及人们对该活动的理解与解释却是逻辑化的事实,为这种统一提供了本体论基础;而历史与逻辑所分别具有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以及它们在具体的国际政治研究中并不必然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的另一事实,则说明这种统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对上述问题国际政治学界应该给出清晰的理论说明,否则非但难以平息学科内部至今存在的历史与逻辑两种研究取向的相互杯葛,而且还会影响本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