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县市1992、1998、2004和2010年4个年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和空间关联分析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强,区域差异不断缓解;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型向"Z"型,进而向"∑"型转变的态势,多中心、多轴线和均衡化发展态势日益突出。最后指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区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来组织城市经济发展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均衡、协调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山西低碳城市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结合山西的实际概况,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能源、低碳环境四方面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GIS模型,对山西11个地市进行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悬殊较大,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低碳城市建设在产业调整和升级、能源利用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SWOT分析法,对兰州发展低碳城市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其发展优势在于区位优越,科研实力较强和新区建设带动作用明显等方面;而发展劣势主要是高碳产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碳汇能力低下等;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国际技术转让与合作,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等方面;而发展的威胁主要为低碳壁垒更加严格,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增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兰州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主要为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抢抓政策机遇,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绿化工程,增强碳汇能力;制定配套政策,建立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物流发展IGJAHP评价模型及空间格局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模糊区间层次分析法(IGJAHP),构筑物流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进行测算,并将其进程划分为恢复建设、缓慢发展、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物流发展等四个阶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把安徽省物流划分为皖江物流发展轴,合肥、蚌埠、阜阳物流大三角,东部外围和中西部等四大空间格局;而后,对安徽省17个地市历年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计算物流发展地域差异系数,结果显示安徽省物流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地域差异扩大的趋势,在时间上经历了分散阶段和集中化阶段两个过程;然后,对安徽省物流生成量进行科学测算,分析显示其空间分布比较均匀。最后,从综合物流网络、物流信息通道、物流企业再造以及物流法规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快速发展模式让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从交通、建筑体系、住宅空间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建设的设计者们在应时这种变化时,应当注重对功能性和生态性的空间格局构建,并利用空间的拓展减缓城市发展对空间需求的压力,实现城市的和谐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国际政治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朝鲜半岛形势变化,朝鲜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倍受关注。基于历史研究资料和2008年联合国协助下开展的朝鲜人口普查报告,初步研究了朝鲜城市化的发展过程、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朝鲜的城市化过程经历了雏形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集中发展阶段和迟滞发展阶段,正处于复兴发展阶段。朝鲜城市规模等级总体上属于中等首位分布,不同区域城市密度差别较大,城市化率的空间关联度弱。目前朝鲜初步形成了平壤、咸兴和清津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两条城市发展轴和以平壤为核心的城市密集区。朝鲜的城市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主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行政区划和国家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布局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朝鲜半岛形势积极转变和朝鲜扩大改革开放,朝鲜城市化发展将获得强大的新动力,形成有利于对外开放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日益成为支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也影响着第三产业甚至是整个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广州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市各区县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指出广州市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广州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对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相关数据的因子分析,将金融集聚因子降维成规模因子、质量因子和活跃程度3个较稳定的可解释因子,并与2005年相应数据进行比较。根据金融集聚指数,将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划分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次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省域金融中心及地方金融中心。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展现,结果显示我国金融集聚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构成全国性金融集聚服务中心城市;金融集聚与城市规模有着极强相关性,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是金融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各省区的金融集聚中心一般为其省会城市及其副中心城市。分析金融集聚指数2005—2010年的变化率,全国金融业集聚态势有从全国金融中心向邻近区域扩散的趋势,并向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不断传播。  相似文献   

9.
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迅速增加;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在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把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成为共识。低碳发展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出现低碳城市建设热,甚至一些城市出现伪低碳现象,其原因是城市建设者缺乏正确的低碳理念,导致低碳城市建设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低碳城市建设应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规划,采取措施促使城市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量化碳排放目标,实施碳足迹信息公开制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城市的减碳目标,走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发展新机遇的选择——低碳城市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能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愈加严重,选择低碳经济城市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将给我们带来新契机,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复杂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文章从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中选取低碳城市加以认真分析,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城市内涵,介绍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提出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鸭绿江河口水文特性对丹东市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东市是因港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文章收集了不同时期鸭绿江影响航运的水文特性,探讨影响港口布局进而影响丹东市条带状空间格局的内在驱动力。结果表明:城区空间格局演变是不同时期对水文要素的响应:早期的选址是作为鸭绿江防区薄弱环节来设防,此处的鸭绿江水流平缓、沙洲较多、易于涉水;丹东设制和开埠时期,以鸭绿江的对外港口运输,适宜的潮差和流量是丹东城市雏形的重要因素;随着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定位,原有丹东内港的水深、潮差、河床宽度和泥沙淤积等要求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城市空间形态沿鸭绿江向大东港方向延伸,形成了丹东与东港同城化的极为狭长的条带状城区。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休闲场所的供给不仅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以上海市在“大众点评”上的14231个休闲场所为研究样本,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揭示上海市高质量休闲场所的集聚水平以及空间分布形态;构建便捷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市高质量休闲场所空间格局的便捷度进行评价,并探析了其形成因素和机理。研究发现:(1)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总体呈现“多中心集聚—轴向延伸”的空间格局,其中在上海主城区中心呈“连团成片”和“孤岛”式高密度集聚区,其他边缘城区形成低密度的轴向集聚区。(2)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的类型集聚不均衡,不同类型休闲场所集聚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美食餐饮类、运动健身类、文化休闲类、商场购物类、特色公园类;集聚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美食餐饮类和运动健身类呈“板块型”集聚,特色公园类和商场购物类呈“多中心型”集聚,文化休闲类呈“单中心型”集聚。(3)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的便捷度水平较低,区间差距较大,高便捷度区域集中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区,总体呈现“中间高周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质量休闲场所空间格局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时代,“流空间”成为配置资源的底层逻辑,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流动不断冲击与重塑城市间的联系,成为一体化空间网络的新机制和新动力。文章以西北地区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结合现实与虚拟视角分析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城市关联特征,运用赋值法构建综合折叠网络并划分城市等级,刻画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网络化特征明显,形成“一轴三区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并在行政区约束和城市群引领下,初步形成6个凝聚子群。(2)受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影响,省区内联系强度大于省际,近域拓展大于远域扩张,大城市首先为本省带来发展红利,规模越大的城市跨省区正向溢出越强。(3)整体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城市又呈“一二三四”布局,边缘区则呈“散点状”分布。经济流和交通流总量服从帕累托分布。经济流核心城市“以强带弱”与“强强联合”共存,在空间上形成组团结构;交通流联系轴线等级明显。普列流陇海—兰新沿线城市表现出“点—轴”式空间格局,快列流“强强联合”多而“抱团取暖”不足,“马太效应”显著;公路流则呈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态势;信息流具有广覆盖性和强渗透性,表现出...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口半城市化率为探测指标,从总体特征、时空演变、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山西省107个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逐步加深,表现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总体上空间差异呈现缩小态势;"一圈三群"区域间人口半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趋向均衡;总体上,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且关联程度增强;根据局部相关性,山西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低速增长型、过渡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半城市化区域。  相似文献   

17.
刘俊池 《经贸实践》2016,(6):106-107
通过研究2003年-2013年近十年的湖南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相关统计数据,构建旨在评价湖南各地市州低碳城市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有效评估湖南省各地市州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为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以及项目引进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对城市能源的要求与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变得紧俏。全球能源危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所以国家提出了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低碳生活的全新城市生活理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低碳生活就是要将人们的生活理念逐渐转变为"三低"型。本文通过阐述低碳生活的理念构想,来探讨在低碳城市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2003、2006、2009和2012年四个时间断面及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指标分析法、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结合相关软件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较大,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大体上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就空间变化而言,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东部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的湖北、陕西、四川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双核增长板块,北部、西北、西南区域省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等级分布呈斜“T”字形分布格局,并且这种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加强的态势,在东北-西南主要方向上科技创新能力保持极化收缩的发展态势,以东部和中部为主的椭圆内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对快于椭圆外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空间上日趋收敛.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指出:未来40年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将高速发展,然而,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传统的高碳发展道路充满危机,必须开创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道路。随后进行了四点理论分析,指出低碳城市是改善我国城市环境与发展的新型机制,低碳城市需要理性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低碳城市需要不断创新和学习,低碳城市需要探索最适合自己国家、地区的模式。文章总结了低碳城市的政策框架,总结了低碳城市在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