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刚性兑付潜规则的存在推动了影子银行的迅速扩张,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隐患.这一规则的形成,是有限理性的市场主体之间长期动态博弈的一种均衡选择,破解刚性兑付需要打破现行的博弈均衡.本文建立了影子银行之间、影子银行与政府之间、影子银行与投资者之间三组两群体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以及均衡策略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从建立责任清单、实行分类管理、加强行为监管、培育信托文化等方面提出破解刚性兑付局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邵阳市为例,深入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并阐述了其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最后,结合分业监管模式下实施影子银行监管的难点,提出了分业监管模式下实施影子银行监管的路径选择和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影子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理财产品切入,基于2006-2016年我国上市银行理财数据,使用条件在险值(CoVaR)和边际期望损失(MES)模型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基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理财产品的风险溢出情况及其发行量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确实会带来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该效应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务规模及自身风险,并主要通过理财产品业务的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进行传导。  相似文献   

6.
张田 《西安金融》2011,(9):42-44
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有关的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并结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相互关联,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蔓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金融监管改革,控制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的规模与行为,相对有效地降低了金融风险。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及危机后欧美国家采取的主要监管措施,进而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的金融监管改革提出框架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微观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内在定价机制。我们收集整理了信托公司这一典型的影子银行机构在2010年至2017年为178个城市政府所辖的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政信合作类投资产品作为分析样本,实证表明:城市土地市场的景气运行和投资者的刚性兑付预期构成了影子银行定价的两个重要基石。具体发现包括:(1)城市土地交易价格(绝对价格、劳动力收入相对价格)越高,影子银行向地方融资平台收取的信用利差越低,而土地流拍事件会显著提高其融资成本。(2)如果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则会恶化影子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判断,进而要求提高风险溢价补偿。(3)影子银行机构自身的刚性兑付能力有助于降低其地方融资平台客户的融资成本,一方面,影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都能直接表征其兑付能力;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背后的国有产权会进一步强化投资者对其维持刚性兑付的预期,而新《预算法》的颁布执行则显著弱化了国有产权与刚性兑付预期之间的正向关系。(4)地方政府与信托公司的地理位置关联,可能通过缓解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  相似文献   

10.
金融     
《首席财务官》2014,(2):10-11
2013年12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日益活跃的影子银行进行全面监管。  相似文献   

11.
1998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金融业各个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性越来越强,这对我国分业监管的体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监管制度必须作出一些调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的类别与特点入手,并重点分析其突出问题,提出了立足现实,稳中求进的监管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力舟 《时代金融》2014,(8X):79-79
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的类别与特点入手,并重点分析其突出问题,提出了立足现实,稳中求进的监管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柴静蓉 《时代金融》2013,(14):126+128
随着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带来的过度金融创新,导致了全球金融风暴的产生。本文从影子银行的由来、影子银行是否会崩毁等分析对我国的监管机构的警示。  相似文献   

15.
理财产品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加大,有可能与原有银行间风险传染机制共振、放大银行系统风险。基于此视角,本文将银行理财产品嵌入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模型假定的条件下,考虑理财产品后,风险传染引发的平均损失增加28.76%。(2)如果考虑破产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传染,平均损失进一步增加17.5%。(3)在投资者敏感性、资产非流动性较高时,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救助可以有效抑制风险传染;但冲击较大时,救助则会造成更大范围的风险传染。  相似文献   

16.
金融科技在显著提升银行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率的同时,也对银行业的竞争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商业银行在服务场景和渠道、客户信息以及资金等方面的传统竞争优势受到挑战.为快速获取必要的金融科技能力,银行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在其价值链的多个环节与科技企业开展合作.银行价值链由封闭的自我循环模式转向开放的合作模式,且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活动存在向少数企业集中的趋势.银行业的风险特征也由此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的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依然存在且变得更加复杂;科技风险、网络风险与数据安全等问题日渐凸显.作为应对,我国应结合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银行监管框架和模式进行再评估,督促指导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密切关注相关风险,进一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以更好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推进,金融业务和金融风险出现跨业、跨市场的交叉与传染,加强功能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也反映了我国当前分业监管体制的确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在加强功能监管呼声的背后,我们还缺乏一些冷静和深入的思考,很多人都在谈功能监管,但到底什么是功能监管、它能解决哪些矛盾、如何定位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关系、功能监管是作为当前分业监管体制的补充还是取代分业监管和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资管新规"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规范,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本文就信托产品的净值化管理进行分析,认为"资管新规"颠覆了信托业的传统业务模式,促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信托产品实现净值化管理还面临着"非标产品估值+业务转型"的现实困难,下一步信托业要从合规经营、加强管理能力和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这三个层次优化业务环境,明晰责任边界。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业的"三业"(银行、证券、保险)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经营、综合监管是不存在体制、机制、人才障碍的,唯一的障碍来自领导层的决心和信心"两会"胜利闭幕,为国人关注的国家机构改革及职能转变方案已尘埃落定,但似乎并未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