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哲学界历来备受关注,于此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以鲍威尔、费尔巴哈以及施蒂纳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进行批判与扬弃的同时,对“人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自然、实践、社会以及历史等四重属性上做了科学的规定,指出“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关于“现实的个人”的哲学省察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在新时代,“现实的个人”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生态观、价值观、义利观等方面的理论构建和行为指导上更是具有重要的现世价值。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的探索和追问是一切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和把握都刻印上唯心主义的“套路模式”,他们善于从思想层面争论“人”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深刻地阐释关于“人”的认识,以此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关于“人”的错误看法。当下审视“人”的现实性问题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浪 《改革与开放》2016,(22):46-47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批判了以往“宗教的人”和“抽象的人”的思想,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思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应该是“现实的人”,也就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而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确立了唯物史观考察的起点,而且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对我国当代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晓梅 《魅力中国》2011,(8):275-275,23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我们看到马恩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前提的深刻阐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并且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次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现实的个人"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此研究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相对于"抽象的个人"而言。它与"实践""、物质"、"感性"等范畴联系,不是在抽象的层面研究人自身,也不是以各种抽象的、先验的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而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中去研究人的现实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当代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探讨了其带来的现实启示。认为"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而且体现在对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它的现实启示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1845-1846年,一部由马克思恩格斯倾心合著的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真正确立。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科学,它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以人为本"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应用,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朱诚蕾 《理论观察》2007,1(5):84-85
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提出的历史背景谈起,以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阐述,并探讨了"现实的个人"对我们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分工作为切入点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形成了重要的分工理论。通过解读文本,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对于建构唯物史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雷蕾  王志华  李会忠 《魅力中国》2010,(35):377-377,37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形成了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一“现实的个人”、在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内涵,在确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陆斌 《改革与开放》2011,(20):58+60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在历史观方面形成了唯物的、辩证的不同于传统抽象的历史观,把人从单纯的崇尚理性的抽象思维中带回了现实的人的实践生活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唯物史观,从而建构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交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界定了交往范畴,论述了交往与生产、生产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遵循其内在必然性而发展变化着,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成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通过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是基于两种不同意义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一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种是一般意识形态。前一种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指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诞生的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以及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后一种意识形态概念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因此,要从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出发来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杨芸 《黑河学刊》2010,(2):22-2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哲学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入手,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同时结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封哲学  张思雅 《黑河学刊》2013,(6):63-64,6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阐述了其分工思想,仔细研读该文中马克思对分工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影响等的详细论述,我们发现分工思想是马克思用以逻辑导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一条主线。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的分工思想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且能够使我们循着马克思的思路认识到:从异化到自由,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著作中地位举足轻重,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重要理论的形成,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标志着唯物主义的诞生和马克思世界观的形成,完成了哲学史上的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8.
姚莉莉 《魅力中国》2011,(18):61-62
资本主义同历史上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灭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就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趋势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发现了唯物史现确立的前提--"现实的个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坚持,对人类历史和谐理想的继承,更是一种现实的把握和科学的预见.  相似文献   

20.
在批判抽象的个人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并阐述了其现实的个人思想,认为个人必须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表现自己的生命,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自我生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个体;同样,人的本质亦非与生俱来、固定不变,而是个人在表现和确证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自我创造,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