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竺暐 《银行家》2012,(12):16-20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如期上升。尽管目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仅仅表现为"微增",但市场普遍认为商业银行注定要告别不良贷款"双降"时代。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将进入"爬坡"时代。日前银监会公布的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  相似文献   

2.
仲凡 《财政研究》2017,(3):20-32
本文利用综合指标体系评估2013年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同时利用DEA方法评估2011-2013年地方政府性债务绩效。与按规模评价不同,本文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区域差异性明显,大部分中部地区大而东部地区较小;从绩效看,债务的整体绩效在下降,且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基于债务风险与绩效的相关性,将30个省份划分为四类,即:综合风险较高、使用绩效较高的地区;综合风险较高、使用绩效较低的地区;综合风险较低、使用绩效较高的地区;综合风险较低、使用绩效较低的地区。不同地区的债务管理重点与思路由于其风险与绩效特征不同而不同;财政部应根据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与债务绩效方面的表现,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与新增债务限额进行动态管理,将新增限额在不同地区进行重新配置。鉴于绩效评估的滞后效应,可使用近2-3年的绩效评估平均值作为对债务动态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易引发金融风险。近年,国家审计在防范和化解农商行各类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江苏省审计厅开展的农商行专题审计实践,以农商行不良贷款风险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风险成因,阐述各风险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尝试自上而下的金融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强化国家审计对农商行系统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深化新型审计方式方法的具体运用、探索农商行审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等建议,最终实现审计“一盘棋”格局,全方位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的清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法律风险仍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在改革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已近尾声、《新资本协议》即将实行的今天,对这些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进行分析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认识现状和表现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清收中的法律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东 《新金融》2002,(2):38-39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势严峻,再次成为焦点话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和银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市银行的利润几乎全部处于下降状态,2015年三个季度的拨备覆盖率不但逐季下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甚至已经接近150%的监管红线,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承受能力正不断减弱。本文针对16家上市银行重点分析了不良贷款的行业、地区分布和贷款对象的结构特征,发现2015年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华东及沿海一带,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公司不良贷款高于个人,而且随着不良资产规模的扩大,行业及地区的范围都会有所扩散,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问题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邓少春 《时代金融》2009,(2X):23-24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处理不良贷款的对策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审计署三次摸底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各方关注,由于数据的缺失和信息的不对称,债务规模引起各方的猜测。本文认为,总量和规模只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个方面,为能够全面深入分析债务问题,本文以审计署公布的2010年的数据为分析基础,从宏观经济基本面、金融系统以及政府部门三个层面分析风险的产生、可能的风险积聚,以及通过融资平台枢纽风险的金融、投资及政府三个传导路径,显然,防止局部风险的集聚、扩散以及切断传导途径是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比较了不良贷款证券化和普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异同,明确了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的特征。在介绍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国际经验时,着重梳理了美国、韩国的成功经验,并简要介绍日本、意大利的问题和教训,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同时,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以来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并总结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纶 《新金融》2007,(2):43-45
历年来商业银行形成的不良贷款一直是阻碍银行业发展的严重问题,经过近年来的清理清收、打包处置,各大银行纷纷卸掉包袱,轻装前进。但笔者注意到最近新发放贷款中又出现一些不良贷款,这种前清后冒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必须分析其形成机制,从源头上控制新增贷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虽已作了大量剥离,但无论是从占贷款总量的比例,还是从绝对额上看,都依然令人担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贷款质量持续恶化,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体会,在操作层面上对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问题提出思考。1. 做好调查研究,积极开展风险预警。加强风险预警,是国外先进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风险管理不仅要“亡羊补牢”,更要未雨绸缪。美国摩根银行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关于商业银行贷…  相似文献   

13.
《银行家》2012,(12):10-15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开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问题格外关注,尤其是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双双上涨,引发了社会担忧。那么如何看待不良贷款连续"双升"问题?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是否说明银行资产质量劣变?此次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的背景和原因又是什么?五级贷款分布、行业分布结构又呈现出什么样的复杂情况?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又该做如何决策?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邀银行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就以上问题进行解读、分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本从政府、企业、银行三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海南省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条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高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保持市场竞争力、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大障碍。本文着重分析了构筑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系统应注意的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基于392家中资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与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中介变量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营业收入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通过影响中介变量董事会规模、外资股占比、资本充足率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相关业务,同时定期评估风险。  相似文献   

18.
货币当局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使得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迅速上升,如何管理日益增加的债务成本成为企业和机构在加息环境下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案例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利率掉期进行人民币债务管理,并进一步介绍了该业务中的风险控制以及在业务推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自2003年以来持续"双降",然而,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从原先的"双降"逆转为"双升"且持续至今,使人们不得不再次关注不良贷款问题。而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显示银行经营质量和一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深入探究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以及适时提出合理对策,对于减少银行不良贷款、促进金融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曹远征 《新金融》2019,(1):12-14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依然会发展,但城市化应该强调人的城市化,要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化,不再只是土地的城市化。地方政府依托融资平台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当前的地方债务、影子银行问题本质上是财政问题。化解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发展,应该明确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赋予其发债权力,让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透明化,并充分有效地运用PPP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