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组织的力量     
2002年8月6日,桂林市维护个体私营经济合法权益举报投诉中心(以下简称“投诉中心”)和法律咨询部挂牌成立。这是桂林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以下简称市个协)为贯彻落实《广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以及桂林市委《关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精神,为维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加快捷的通道和更加有力保障的重要举措。桂林市委、政府对成立广西首家投诉中心极为重视,专门下发了市委市办(2002)34号文件,同意该中心作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班子的的内设机构,并明确了办公地点及人员配置。投诉中心成立以来,在政府有关部…  相似文献   

2.
钟娜 《现代商业》2012,(36):287-288
我国现有的税收立法已经对纳税人秘密权保护作出了规定,但现有的纳税人秘密权保护制度极不完善,不利于具体适用和实际操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完善纳税人秘密权保护的立法,应对纳税人秘密权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保密客体、例外情形、侵权责任和救济途径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在税收立法上完善纳税人秘密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李兰  于思瑶 《北方经贸》2012,(11):70+72
随着对纳税人权益保护的重视,纳税人权益保护在税收法制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已成为我国构建和完善现代税制的重要问题。我国纳税人权益保护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是:完善纳税人权益保护法律体系;提高社会各界对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意识;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对税务机关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云南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商品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消检中心)是云南工商局、云南检验检疫局、云南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指定的云南流通领域市场商品检测机构.消检中心自1996年11月经云南省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至今,为工商、检验检疫、消委会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为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维护自身权益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消检中心配合工商、检验检疫、消委会对昆明市进口汽车配件市场开展了系列整顿和检验服务工作,深得广大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税务行政复议权是国家法律赋予纳税人的救济权,因纳税人申请而启动。为充分保障行政复议申请权的行使,建议废止纳税争议的行政复议申请前置条件,切实保障纳税人的行政复议救济权或行政诉讼救济权。  相似文献   

6.
娄军峰 《商》2014,(24):174-175
税收谦抑性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伴随民主进程的逐渐加快、法治环境的逐渐优化应运而生的。这一观念必将深入人心,它将成为税收审慎立法、谨慎司法、慎重行政的指引灯,也将成为纳税人维护真身权益的后勤补给线。税收的谦抑性并非仅从刑法中的“谦抑原则”照搬引入税法,而是吸收刑法“谦抑原则”理念后的创新,它是国家税权适当收敛的体现,是对税收权威性的有益补充,是税收财权事权相匹配的理论完善。  相似文献   

7.
金超 《中国流通经济》2022,(10):115-126
留抵退税权是增值税纳税人一项应有的基本权利,其法定化是增值税制度优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改善纳税营商环境。从纳税人权利视角对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发现,留抵退税并非税收优惠,而是增值税纳税人应有的权利。留抵退税权是增值税纳税人在公法上的债权请求权,不能简单被抵扣权涵摄,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退税权,属于独立权利。目前,对留抵退税权存在诸多不合理限制,如对纳税人身份限制过多、纳税人注销或转小规模纳税人时不能退税、留抵税额难以抵减其他欠税、留抵退税权未在破产程序中进行特别调整且无法代位行使等,纳税人虚增销项税额后还能否行使留抵退税权尚不明确。在跨区域商品流通中,征收和退还增值税的主体出现错位,导致地方财力无法有效保障退税的实现。留抵退税权作为一项新型权利,目前既难以依法有效防止纳税人滥用权利,又未严格追究税务机关强迫或拖延退税的责任。鉴于此,对留抵退税权,适宜以直接入法的形式在我国增值税法中予以明确;对留抵退税权的限制应处在必要与合理范围内,并由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留抵退税权应回归债权的相对性,以对增值税财权进行横向或纵向重新配置,充实地方财力;应健全留抵退税权征纳双方法律责任,以落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人信息的泄露与不正当使用也日渐增多,损害了人们的合法权益。但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的法律维护仅限于一些法律法规的零散规定,对个人信息权的规定并不明确。面对个人信息权的侵害行为,建立个人信息法律维护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个人信息权的法律维护,除了考虑个人信息人格权益民事责任的承担,还需要注意刑事、行政责任的法律维护,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维护个人信息利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体     
《中国报业》2011,(4):3-4
首家国家级移动互联网创新中心成立 3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携手UC优视,共建国内首家国家级移动互联应用创新中心,推动移动互联网行业集体创新。该中心成立后,将会首先针对国内复杂的移动网络环境与终端环境,依托UC优视过去7年积累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经验,针对移动互联网软件质量进行专项研究,为政府指导提高移动互联网软件质量、促进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公共财政”与纳税人权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凤喜 《财贸经济》1999,(10):22-26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而从传统的“国家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必然引致从社会意识、立法规则到政府行为的一系列巨大变革。在“公共财政”下,公共商品的提供与政府税收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式的等价交换关系。因此,赋予纳税人应有的权利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应完善已有的纳税人权利规定外,还应赋予纳税人“违约”赔偿权、利息赔付权、信息告知权、礼遇帮助权、资料保密权等纳税人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加强科技工作者权益保护对于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本文在对我国典型科技工作者群体开展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科技工作者权益保护认知状况以及权益保护需求状况。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自身权益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维权意识相对淡薄;科技工作者对不同权益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现阶段科技工作者最关心的权益为薪酬平等权和薪酬保障权、职称考核晋升知情权和身心健康相关权益,且不同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权益保护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现阶段更好维护我国科技工作者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纳税筹划是企业维护自己权益的一种复杂的决策过程,也是企业依据国家法律选择最优纳税方案的过程。本文就纳税筹划过程中,纳税人应了解的概念,应理解的特征,应掌握的注意事项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嫌疑犯近亲属权益维护缺陷的法理思考主要涉及我国现行法律对嫌疑犯近亲属权益保护的缺位和不足的分析,以求逐步完善法律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实现整体社会的法治文明、社会和谐与嫌疑犯近亲属个体权益的统一.嫌疑犯近亲属的拒证权、精神损失救济制度的创建以及辩护权的完善与我国整体法律资源公平配置与分享机制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对嫌疑犯近亲属权益的维护是个体性利益的表现,而我国整体法律资源公平配置与分享机制就是整体性的利益表现.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颁布的新征管法和2002年10月起施行的新征管法实施细则对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赋予了新内容,加强了对税收执法权力的监督制约,规定更细致、具体。这表明我国已越来越重视纳税人的权益保障问题。但是,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在保护纳税人的权益方面是否还有疏漏之处?仅仅依靠征管法的完善又能否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纳税人的权益?本试图从立法、执法和政府用税三个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剖析纳税人放弃增值免税权的原因和依据,以便使纳税人正确把握增值税的免税权使用的规则。也方便国家税务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参考。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与权利保障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保障农民工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农民工权利缺失表现为身份权、择业权、平等薪资权、生命保障权、话语权、培训权、司法救助权和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等多方面。维护、保障农民工权利,要为农民工政治参与搭建平台,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维权功能,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建立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完善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重点是保护纳税人权益,本文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着手,深入分析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并从宪政、实体以及程序、法律意识的多维保障,论证了应在更新税收观念的基础上完善税收基本法.最终充分反映纳税人和公民意见、落实税法规定的纳税人权利,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18.
孙孝玲 《商业科技》2009,(8):335-335
本文剖析纳税人放弃增值免税权的原因和依据,以便使纳税人正确把握增值税的免税权使用的规则。也方便国家税务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参考。  相似文献   

19.
行业新闻     
饶浩 《中国报业》2012,(10):86-87
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第22届中国新闻奖、第12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公示;第五届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举行;全国首家新闻出版策划中心在武汉成立;  相似文献   

20.
《工商行政管理》2010,(18):43-43
8月29日,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首家食品安全的全国性法治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