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竑 《旅游学刊》2005,20(6):8-9
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类是为了通过恰当的评价,为更好的开发提供参照。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后文简称《国标》)应该说为各地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规范性指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由于中国旅游发展阶段本身的局限和人们对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
旅游资源标准应用过程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标准》)自发布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很多关注,也不断地被运用于各类区域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中。《标准》所采用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和旅游资源评价框架也受到国内外的一些相关学科的重视,并引入一些教材中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标在浙江旅游资源普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普查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浙江省于2003年以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依据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笔者作为省专家组指导成员,有机会经历普查的全过程.在指导和实际普查中,我们发现国标在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于学科专业,这里只提一些笔者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我国旅游学界许多同仁一样,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问题是笔者多年教学科研工作中接触最多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方案已有多个,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成果,郭来喜、吴必虎等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以及一些专项旅游资源如地质旅游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等的分类与评价方案.综观这些方案,笔者以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是前面两个方案:郭来喜、吴必虎等的方案,可以认为是学术研究型方案的典型代表,而国家标准则是国家规范性质的实战操作型方案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吕连琴 《旅游学刊》2004,19(3):55-60
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正式实施以来,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作为此次普查的主要参与者,笔者亲身体验到了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繁重与艰辛、成功与不足,对《国标》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对普查中所遇到的若干疑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抛砖引玉,对今后其他地方的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普查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浙江省于2003年以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依据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笔者作为省专家组指导成员,有机会经历普查的全过程。在指导和实际普查中,我们发现国标在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于学科专业,这里只提一些笔者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旅游资源分类》问题的初步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效祖 《旅游学刊》2005,20(6):9-10
旅游资源分类是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确定旅游开发项目重点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自2003年5月推出以来,各级旅游部门基本上都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就笔者近两年参加评审的甘肃省各市县的几十个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无不严格以“国标”为依据。但在应用过程中和笔者研究中,均发现“国标”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结构,在个别地方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国标”中存在的7个概念模糊、3个前后重复、9个类型缺项和3种类型细分,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8.
构建旅游目的地导向的"H-CSSR"资源分类、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亚芳 《旅游学刊》2006,21(2):11-12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中指出,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事实上,中外学者们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和争论就像旅游资源本身那样多种多样和层出不穷.前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曾斯基等(1982)从技术经济角度给旅游资源作出如下定义:旅游资源是在现有技术和物质条件下,能够被用作组织旅游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次区域旅游合作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认识云南国际旅游在整个次区域中的地位对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次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不足,才能使今后的工作有的放矢,不断向旅游强省的目标迈进.本文基于次区域游客的离境调查,从旅游者情况(年龄结构、客源地)、游客的旅游特征(旅游目的、停留天数、旅游花费、入住方式、旅游方式)、游客评价(旅游资源/设施评价、满意度评价)三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国际旅游在整个次区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0月到2005年6月,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承担了大连市政府资助的<大连市旅游资源详查、分类和评价>项目.可以说,本次普查--以及在河南等地进行的其他普查--都是对<国标>(即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的一次深刻的检验和实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体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旅游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地理研究的实践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实践需求的过程中,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出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的新特征。本文围绕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实验方法等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1)旅游规划是透视旅游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视角,旅游规划的知识域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旅游业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2)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面临文旅资源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评价、普查信息集成与应用、普查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新命题;(3)大数据背景下要求旅游地理探寻新科学问题,重点要关注大数据旅游统计测量模型和指标规则的规范,数据伦理与信息茧房,大数据旅游现象的地理效应和相关空间格局等研究;(4)实验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从描述走向解释预测,在方法论层面从调查走向直接测量,为认识和理解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研究路径。因此,面对新时代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地理学应加强产业实践、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振之 《旅游学刊》2005,20(6):30-34
本文认为,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只适用于观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则不适宜。文章对度假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评价,认为度假旅游资源由观赏游憩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服务设施及服务、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五大要素构成,生态环境粪旅游资源是度假旅游资源的基础要素,生态环境在度假旅游地可直接转化为度假旅游产品,与游客进行着能量交换。度假游客对度假旅游地的需求,对度假旅游吸引物的评价决定了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奉文对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标准作了尝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状况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为《浙江旅游人才状况调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该文在对近三年的全省宾馆、旅行社、景区、工农业旅游点、高端旅游点等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浙江省旅游业人力资源供需现状,剖析浙江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特点,探求浙江省旅游业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he main principles of the tourism policy as esta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Tourism and Sports during 2003–2006 is to develop Thailand to be Tourism Capital of Asia within 3 years starting from 2004 to 2006. To achieve the ambitious government target, the success of any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will be determined to a large extent by human resources, which can deliver efficient, high quality services. The travel and tourism education in Thailand at an undergraduate level was offered in the Faculty of Commerce and Accountancy,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in 1955 under the Bachelor of Commerce Degree with a major field of study in “Travel Management.” Prince of Songkla University (PSU) brought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college from the U.S.A. to put into action by setting up Phuket Community College by offering 2-year diploma program in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to meet the staff require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Phuket in 1977. The findings of 'Baccalaureate and Graduate Degree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Studies in Thail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tudied by Chaisawat (1997) and Chaisawat (2000) found that the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institutes that offered programs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had changed with a lot of quantity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institutions, number of staff, and number of input/output students as well as research projects. But the very important issues that relate directly to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running in the hospitality/tourism programs still existed.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oard (NESDB) (2004) did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labour force situation among middle- and high-level personnel 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order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and capability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haisawat and Boonchu (2005) did another study on Baccalaureate and Graduate Degree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studies in Thailand in 2003. Both studies also found that the quantity of graduates from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as sufficiently to serve the demand of the industry. However, there were problems in terms of quality since graduates' qualifications were not up to the standards required by the employers. Finally the paper recommended that Thailand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a centre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tudies and training, locating at major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erms of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education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play the catalyst and coordinating roles with the stakeholders in each region or destination.  相似文献   

15.
影响京郊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主要产业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郊区是当前扣未来北京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最重要地区。随着郊区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正在危害郊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凸现了出来。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期对郊区旅游业发展将形成制约的关键资源供给短缺厦由此引发的资源矛盾问题,二是已经扣正在对郊区旅游业发展构成危害的郊区非旅游产业不同环境效应所导致的各种资源厦环境问题,三是不客忽视的郊区旅游业自身所存在的许多不可持续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在考察不同旅游资源概念及相关论述后,提出旅游资源概念应坚持的几点共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中存在的若干分歧,着重讨论个4个问题:⑴旅游资源是否必须已旅游业所利用;⑵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潜在性;⑶劳务算不算旅游资源;⑷人力、市场等要素应否视为旅游资源。文章逐一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为探讨更进一步深入,建议将旅游和旅游业资源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7.
旅游区资源过度利用的经济学分析及治理途径探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雪峰 《旅游学刊》2002,17(5):22-28
随着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日趋饱和甚至出现超载现象。本语言借用科斯定理的外部性理论框架,分析了在纯粹市场调节之下,旅游区资源客观上存在着过度利用的现象,并对各种解决外部性效应的途径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出解决旅游区资源过度利用问题的政策建议。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旅游区资源存在过度利用的情况;第二部分在外部性理论框架下,分析旅游区资源过度利用的必然性;第三部分探讨治理外部性问题的几种途径选择,并结合旅游区资源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含义、关系及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分别是汉语界和英语界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然而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不但存在国别差异,还存在概念内涵与外延理解的深层次分歧。文章通过梳理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方式、含义理解、翻译使用等方面的分歧,从概念产生背景、语词本意、逻辑规则、现实含义等角度,逐一进行辨析,指出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这两个概念是中英文学术界创造的具有旅游学科独特含义的专属概念,它们总体上被用来指称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资源一词容易引发诸多理解歧义,而旅游吸引物一词在含义上更为清晰、准确,有更大的使用空间;而常被我们用来作为旅游资源英文对译词的tourism resources,其在英语中的实际含义并非如此,使用频率也不高。文章还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界定方式进行了分类,概括了其间的核心差异,疏解了歧义,辨析了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利珀(Leiper)的旅游吸引物系统论做出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品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愉秉 《旅游学刊》2007,22(10):82-88
目前学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择取如下问题加以讨论:旅游产品是否包含媒介要素、是否是一种经历或体验、是否是商品、是否包含目的地出售的实物形态商品以及是否包含旅游资源.本文认为,媒介要素是旅游产品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把旅游产品看作经历或体验,旅游产品是商品,旅游产品中不包含旅游地出售的旅游纪念品等实物形态商品,也不包括旅游资源.本文着重讨论了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提出旅游资源不是旅游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而是、也仅仅是旅游产品生产要素中狭义的土地要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研究的十个前沿问题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有关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已成为研究重点,但总体上看,旅游景区研究还严重滞后于景区开发建设的实际需求。本文提出了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发展中10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