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工具和观念,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分析总结了并购中的问题,如盲目并购、政府干预、成本过大等,同时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让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门更加完善公司并购过程,保证公司顺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江龙 《时代经贸》2013,(12):122-122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不断增加,但在并购中也突出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指出了提高并购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不断增加,但在并购中也突出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指出了提高并购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对上市公司而言,并购重组变得愈加重要,这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证券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原因入手,分析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必然面临着一系列市场关系的处理问题,其中并购重组时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文章对市场化改革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由此分析了市场化改革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关系,并提出了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状况受股权制度的制约.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是股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它为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市场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它也必然导致并购动因、并购方式及并购效应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外资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它正日益成为世界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已实施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几年经营绩效的分析,探讨了目前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防范敌意并购是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小东  张巍 《经济论坛》2007,(7):112-113
截至2006年11月,已经有1248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改,至2006年底股改基本能够结束。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使中国并购市场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此外,入世后我国政府逐步取消对外资并购的限制,陆续出台了有关并购的法律法规。致使跨国集团纷纷选择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方式实施其在华投资战略。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首当其冲应该考虑的就是应对敌意并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005年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通过并购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强,将对并购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制衡能力的增强,有助于抑制控股股东自利性并购,将对并购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有偿转让给民营上市公司与转让给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业绩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及上市公司将日益频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应对外资在华并购我国上市公司所引发的负面影响,探索我国上市公司与外商共赢发展的并购模式,已成为经济理论界深入探索的焦点问题。文章首先分析外资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其次探析危机背景下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特点,及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六方面建议,旨为我国因应外商并购上市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并购重组行政审核的制度安排是实体经济结构优化、服务国家经济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同样也关系到并购重组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化和市场化发展.以产业政策为切入点,选取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涉及并购重组委审核的并购重组事项为样本,对并购重组委行政审核的实质性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当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时,进行的并购重组事项更可能通过并购重组委的行政审核.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项过审概率显著增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为民营企业、来自非西部地区、进行横向整合的样本中,这体现了并购重组委审核的实质性.然而,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上市公司与并购重组委的社会关联及灰色关联会对并购重组委实质性审核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此外,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现后,上市公司集团进行了更多的实质性创新.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中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并存的股权分置问题,使得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首先分析了股票全流通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显著特征,然后提出了上市公司并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并购信息披露是并购双方及投资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披露主体、披露制度、立法监管制度和披露内容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加强上市公司并购信息披露制的重要性,借鉴西方国家并购信息披露制度的经验,提出了优化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并购信息披露结构,适应上市公司并购的发展;完善并购信息披露主体的义务,切实保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完善关于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并购信息披露的内容,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和准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方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并购是否真的优化了资源配置,要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进行分析。本文以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沪市)控股权发生转移的全部71家公司的并购为样本,以公司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为指标,以2001年和2002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并购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形成结论: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采取横向并购的公司业绩较好,且在并购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游春 《技术经济》2008,27(5):121-128
本文以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开展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业效应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在对整体样本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横向、纵向、混合三种不同类型并购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产业创新型并购和非产业创新型并购的产业效应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整体来看,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绩效确实有影响。产业效应对不同类型并购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混合并购具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对横向并购的影响最小。从产业效应的视角来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6.
王军 《经济师》2004,(3):130-131
文章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对于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试图揭示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江乾坤  杨琛如 《技术经济》2015,34(5):104-111
以主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和企业国际化理论等,构建分析框架并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溢价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程度是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溢价决策的基本因素,海外并购高溢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我国企业"走出去"交纳的"学费";企业高管的自利与过度自信心理特征会放大并加剧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溢价程度;高国际化程度能有效抑制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溢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王珍 《经济师》2003,(9):117-118
加入WTO之后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越来越多 ,在不久的将来 ,国际上流行的敌意并购现象将在中国活跃起来。文章分析了敌意并购的现状 ,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抵制敌意并购的法律及财务方面的措施 ,指出了我国当前反敌意并购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并购活动中,并购支付是实现交易的一个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世界并购浪潮的影响,我国的并购业务发展较快。但由于受到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特点的影响,尤其是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并购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并购业务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20.
王学瓅  杨嘉宇 《经济师》2014,(5):175-176,179
文章通过研究2003年至2012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并购统计数据,从中长期并购绩效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依据并购数量和市值增长率进行聚类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分析各行业内的最优并购策略。通过对上市公司依照并购策略及行业进行分类,文章发现上市公司的中长期并购绩效根据并购类型和行业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选择合理的并购策略,能够对企业的市值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为各行业内上市公司的并购实施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即将进入指定行业的公司实行合理并购带来一定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