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7 毫秒
1.
王松恩 《魅力中国》2014,(4):121-121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集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舞台美术于一体。其中。戏曲音乐好比是戏曲的灵魂。那么,在戏曲音乐中,音乐伴奏则是为演员的声腔、念白、表演来服务的,同时二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音乐伴奏中,打击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有“一台锣鼓一台戏”的说法。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它的艺术风格激越豪迈、刚劲有力、舒展大气,因此在音乐伴奏中,更是离不开打击乐。  相似文献   

2.
闫平信 《魅力中国》2010,(25):124-124
所谓的韵辙,就是在戏曲语言中.把文字归纳化分为十三道韵。作为研究吐字归韵的规范。辙,即规律的意思。在戏曲界里往往把辙也叫做韵,以此来研究和处理唱词和念白的韵脚,这是我们戏曲从业人员(包括编剧、音乐设计、演员演唱、乐队伴奏等)所必须弄懂弄清的至关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姬丽娜 《魅力中国》2011,(20):291-291
中国传统的演唱从“以言为本”的美学原则出发,非常讲究汉语的语言特点,重视歌唱艺术中的语音因素,以语音为基础,声乐美基于语音美,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圆”,这是声乐演唱艺术的最基本要求。字正指的是歌唱艺术中发音吐字的准确、真切、纯正;腔圆是指演唱中声音的圆润,行腔的流畅、贯通、婉转。明代的昆腔大师魏良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字正腔圆”:吐字真切、行腔润婉、字声相谐。  相似文献   

4.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薛海勇 《魅力中国》2011,(11):251-251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齐魏 《魅力中国》2013,(28):109-109
我们知道任何戏曲的表演手段无非有两大类,一为语言,二为动作。戏曲在语言方面是唱念,在动作方面是做打;这就是戏曲的“四功”;唱居首位,念居第二,可见念白在戏曲中的重要性。戏曲中唱的曲目很多,但重念、重做、重打的剧目也不少,  相似文献   

7.
李晋 《魅力中国》2014,(2):93-93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它是一门集文学、音乐、建筑、雕塑、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戏曲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有戏则有曲,无曲则非戏,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而戏曲的主体则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艺术,音乐在戏曲中的作用则是以伴奏为主,真正做到演唱为主,伴奏为辅。这个道理是每一位伴奏员必须懂得的。  相似文献   

8.
张火炎 《魅力中国》2014,(10):65-65
很多戏曲工作者,就“戏曲危机”“观众危机”等话题,在戏曲与观众之间寻找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探索、改革的方法,各抒己见。总之,近年来进剧场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说中国戏曲不好,作为一个戏曲工作者,真的不能赞同这样的说法;用一段很多人总结中国戏曲的话来说:“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经历了戏曲艺人长期的社会艺术实践,不断地传承、积淀,不断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9.
王鑫 《魅力中国》2013,(28):388-388
从中国戏曲发展史看,戏曲行程之初,其表现性的“曲”,就已经彰显出它的存在价值和重要地位。电视传媒和戏曲艺术契合所取得的成效,使得笔者越来越关注豫剧唱腔音乐的源远流长,也由此引发了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0.
段俊林 《魅力中国》2010,(31):253-253
戏曲舞台动作是歌舞动作,具有程式性特征。戏曲程式性动作的含义不仅包括形体动作,还包括语言、念白、唱腔、音乐及戏剧冲突展开的方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在相对稳定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系统。一代又一代的前辈艺人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根据审美的原则,时代的需求,对戏曲素材一自然形态生活的概括、提炼、夸张、变型并规范成了今天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等基本表现手段和一整套节奏鲜明、规范严谨的技术格式,这就是“戏曲程式”。  相似文献   

11.
康江涛 《魅力中国》2014,(4):128-128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的语言是歌唱化,就连动作也是舞蹈化的,即舞台表演的行动意念和思想感情都是受所扮演人物制约和角色支配的。  相似文献   

12.
周振东 《魅力中国》2013,(10):259-259
声乐艺术就是用语言和曲调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打动群众心扉。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只有通过咬字与发音,才能生动的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长久的演唱实践中,人们把声乐艺术的发音归结为“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字音的发声部位要正,口形要准,由清脆明亮的嗓音,发出行云流水般的音乐韵律。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语言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因此我们在演唱中要认真的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总结、归纳声乐理论的语言规律和发声特点,创造优美动人的旋律,  相似文献   

13.
司鼓与指挥     
何富伟 《魅力中国》2013,(16):93-93
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呈现上,有着三分演唱,七分伴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整个戏曲的演出环节中,戏曲伴奏所处位置的重要和必要性。戏曲伴奏是指通过弦乐、弹拨乐、吹管乐、打击乐和代表剧种特色的主胡等乐器的伴奏、合奏、重奏及协奏,在演出中起至Ⅱ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无不需要以上器乐的伴奏。戏曲伴奏是一出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演员表演的组成部分,是为剧情服务、为演唱服务的,必须统筹考虑全剧的接口,以及各个演员的具体声腔特色,伴奏要配合演员充分体验角色的心态、情绪的微妙变化,不仅要对音乐本身进行诠释,而且需要对剧情、演唱演员的个性特点进行详细研究和了解,通过音乐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剧中人物性格的对比与冲突,推动戏剧矛盾和情节的展开与发展,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4.
张雪丽 《魅力中国》2013,(16):98-98
这个“度”,指的是尺度,或者说是限度。比如通常的量体裁衣,最讲究的就是尺度,倘若尺度合理,衣服穿在身上就得体,美观,反之就别扭,难看;比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演戏也如此,戏曲演员要想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就务必在表演过程牢牢把握住这个“度”,“度”把握住了,艺术形象就丰满,就完美,就成功,就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享受,反之则失败。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度”呢?  相似文献   

15.
方俊涛 《魅力中国》2014,(24):100-100
我国的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的花朵,是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瑰宝。地方戏曲剧种很多,而又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而其风格特色的体现,主要是在戏曲音乐上。也就是说,只要一听演员唱腔或音乐声响,就能知到这个戏曲属于那个地区,那个民族。因为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不同地区的韵律习惯。如江南水乡的低吟浅唱,西北黄土高原的激昂高亢,京津一带的京腔京韵,中原沃土的铿锵豪放……风格各有不同。这种不同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演员的演唱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高晓燕 《魅力中国》2011,(4):246-247
“兴于民间,毁于庙堂”,是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大规律。“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面对当前戏曲艺术的不景气.我们有必要重温中国戏曲史的这一重要规律,从中找到经验和教训,以使戏曲远离“庙堂”,回归“民间”,重新寻根。重振雄风,重铸辉煌。  相似文献   

17.
李红彬 《魅力中国》2014,(1):102-102
豫剧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大剧种之一,其突出的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以“唱来彰显它的艺术魅力”。在豫剧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而豫剧是一种本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主要是由演出的形式表现其艺术的,演出场所和社会有间接的关系,主要是以人为、公众为背景的历史艺术。在我国的演唱历史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关照的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但是,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伦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基础上,更科学的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庚杰 《魅力中国》2013,(11):71-71
有些同志珍视艺术的传统风格,不赞成“话剧加唱”,不赞成搞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有些同志不那么看中艺术的传统风格,“甩掉老钉鞋,穿上旅游鞋”,反映了一些同志对传统艺术风格的厌倦。风格就是个性,就是差别,就是特点。话剧有话剧的风格,歌剧有歌剧的风格,戏曲有戏曲的风格。就戏曲来说,一个剧种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成其为剧种;一个表演艺术家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成其为流派。京剧是京剧,越剧是越剧,豫剧是豫剧,评剧是评剧,黄梅戏是黄梅戏,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风格,就是他们同样是“剧、戏”,却用“京、越、豫、评、黄”这儿个字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崔巧云 《魅力中国》2014,(17):70-70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舍性艺术.它历史渊源,内涵博大,它以一种雅俗共赏的形式深植人心。它是集音乐、歌舞、表演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于一身,在舞台上展现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也是戏曲演员必备的基本功。掌握基本功夫,实际上就是要掌握戏曲表演艺术上的全部表演能力和表现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必须要具备扎实和娴熟的的基本功,才能塑造鲜活的舞台人物.来感染听众。  相似文献   

20.
李现军 《魅力中国》2013,(16):107-107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有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才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戏曲表演的总体手法是:“唱、念、做、打”,唱,被列为首位,因为唱是戏曲的灵魂,是戏曲钗事抒情、表达剧中人物思想和塑造人物的主要表现手段。唱腔不仅是戏的灵魂,还是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说:“感人者莫先乎于情。”所以戏曲的唱腔最忌讳的是“口唱心不唱”成为“无情之曲”,哪怕“五音”准、“四呼”清,如果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唱,也只能成为一个“唱戏匠”,而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