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草丛 《当代陕西》2008,(2):52-52
去年陕西在资本市场共融资30亿元,刷新了历史上年度融资的新纪录。 今年1月10日,“宝钛股份”通过在资本市场增发股份,募集资金15亿多元;1月18日,中国证监会通过了金堆城钼业公司的首发申请;2月25日,“西飞国际”再融资的4.99亿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流通。  相似文献   

2.
2016年12月27日,由甘肃省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提供咨询和竞价支持的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华龙证券")定增项目顺利完成,在新三板市场成功增发股份36.87亿股,募集资金96.22亿元.增资完成后,华龙证券的注册资本由26.4亿元增至63.27亿元.此次融资规模在2016年全国资本市场中名列前茅,也是该年度甘肃省在资本市场上的单笔最大融资.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4日,陕西尧柏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以"中国西部水泥"在英国AIM市场上市后,成为中国首家在伦敦上市的水泥企业,在游资充裕的英国资本市场受到瞩目,迅即融资2200万英镑(约合3.3亿人民币).2007年12月再次扩股融资1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7月24日晚,京东方A(000725.SZ,下称"京东方")发布公告称:拟以非公开定向发行的方式增发A股股票95亿~224亿股,总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60亿元。这不仅是京东方历史上最大金额的融资计划,超过了历次融资的总和,也成为了A股市场年内的最大规模融资。此消息一出,便犹如向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毕竟,在这个大盘摇摇欲坠的时点上,尽管是向一级市场的定向融资,但最终股份被稀释的还是二级市场上的中小股民们,无异于从资本市场"抽血"。况且几日前,招商银行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李克强总理6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扩大债券发行,逐步实现债券市场互通互融。"面对历史难得的机遇,次发达地区如何充分多层次资本市场来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资金瓶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紧箍咒呢?本人根据多年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略谈私人风险投资及其应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外私人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政府的具体做法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风险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存在大量的私人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网络.私人风险投资市场是指不需要中介机构和咨询,由富裕家庭或个人以股份或类似股份的形式直接向融资企业进行股份投资的市场.它是融资企业初级阶段形成的主要融资方式,在高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和成熟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他们通常被称为"天使投资".  相似文献   

7.
产业链上组建金融公司"钱荒"时代,上市公司"金融化"日趋明确。3月18日,雏鹰农牧以1亿元成立担保公司,"为公司农户和客户提供贷款担保";6月9日,友阿股份斥资1亿元设立担保公司,"为供应商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便利,若运作良好一年后将继续  相似文献   

8.
从上汽88亿元汽配资产置换巴士股份公益性资产到上海建工51亿元主业资产注入建工股份,从东航上航合并到整合医药资产新上药的催生,发端于2008年的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重组,大戏不断,屡令资本市场侧目.  相似文献   

9.
"融资猛于虎!"即将迎来的庚寅虎年,用这句话形容资本市场对于"银行们"再融资的恐惧再贴切不过了.回想两年前,中国平安提出的1200亿元融资计划,触发了随后中国股市的一路狂泻.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场外市场,无疑成了资本市场的新宠儿。2012年后,场外市场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先后诞生了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多达30余个股权交易市场,市场竞争白热化,"暗战"日益升级。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上股交)在竞争中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四级架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2004年1月3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朱金福 《上海国资》2006,(11):14-15
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及上海两地同步上市,总发售股数约484亿股份,融资金额1500亿港元,是全球有史以来融资规模最庞大的招股活动。而截至10月31日,1401家披露2006年第三季度报告的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157.5亿元,比去年同期绝对增长了约387亿元。这一异常增长的数据也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分析家认为,随着今年中行与工行等大型国企的A股上市,中国的资本市场蓝筹时代已真正到来。  相似文献   

13.
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下称"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于11月12日正式开盘.开盘当日,随即上演一出惊险刺激的资本大戏.盘中个股涨幅大多超100%,甚至达到200%、300%,"灵宝金业"更是以涨幅高达1149%的"惊艳"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4.
自古就有"借债还钱"信仰的中国农民,却毫无准备地遭遇资本的"冷落".占中国9亿人口之众的农民拥有不及城市居民1/6的人均住房贷款的融资空间.面对农村待开发的巨大市场空间,在城市里和外资"论剑过招"的中资金融机构能否有一种"底气十足"的本土优越感……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IT行业IPO分析IPO市场规模2009年IT行业全国共计16家企业实现IPO,总计融资金额8.46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金额5288万美元。其中,12家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为6.29亿美元,平均融资金额5239万美元;另有4家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成功实现IPO,融资金额为2.17亿美元(见表2.1.1-1)。  相似文献   

16.
2016年12月27日,由甘肃省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甘交所")担任咨询顾问的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以下简称 "华龙增资项目")完成,以2.61元/每股价格于新三板市场成功增发36.87亿股,募集资金96.22亿元.增资完成后,华龙证券注册资本从26.4亿元增至63.27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华龙增资项目是产权交易机构首次以咨询顾问身份参与、以证券公司为融资主体、在新三板市场上进行、融资金额创年度最高纪录的重大增资扩股项目.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的成功运作标志着我国产权交易行业金融化投行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化,也为产权交易行业通过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的探索创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融资中的"劣势有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大部分企业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的存在有极为复杂的原因,既存在非理性行为,也存在非意愿选择约束.本论文通过对两种融资约束机制有效性的分析,意在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与制度安排有关,由此导致企业的非意愿选择约束;其二,在成本约束下,企业融资选择中出现了经济学中所谈到的"劣势有效",从而导致企业在非理性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最终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制度的成长对市场选择机制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未来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对中国经济战略定位起到了引领作用.我国资本市场各个方面自觉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取得了一定成效.经过多年的发展,内蒙古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并成为我区引进区外、境外资金的重要平台,内蒙古上市公司则成为我区外贸进出口的重要力量.自治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需要强有力的直接融资支持,为内蒙古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内蒙古资本市场应在自治区"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贸     
正中新资本市场线上对接活动启幕China-Singapore Capital Market Webinars launched4月29日,"中新资本市场线上对接系列活动"拉开序幕。来自新加坡交易所和保荐机构的专家,通过线上直播,为渝企赴新加坡上市融资支招。活动聚焦上市发行、债券业务、金融支持和招商扶持等企业关注的主题,分4期以"直播解读+互动答疑"的方式开展。  相似文献   

20.
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为背景,经济学界提出了"新经济理论":美国经济九年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其成功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被视为新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经济学家们宣称,"新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并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发展.在其带动下,美国以NASDAQ为代表蕴育了资本市场的繁荣,中国股市也在这种国际影响力以及政府扩容股市的政策作用下一度长达五年走牛,"新经济理论"完美地诠释了资本市场的经济基础,可是,却难以说明与中国几年来紧缩的货币政策相伴的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这一点仅仅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是难以解释的.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对资本市场的考察中否定所谓"新经济"对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生产技术理论,说明宏观经济波动最终是由有效需求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