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我国现在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一部分商品的生产完全由市场调节。采用现时的计划形式,一个企业生产的某一种商品,由国家调拨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另一部分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当一个企业不只生产一种商品而是生产多种商品时,每种商品的生产都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种计划执行起来就很复杂。而且生产的商品即使属于指令性计划,不只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不能由国家经济机关全部按平价调拨给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往往不能全部适用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积压。因此,应逐步全面实行指导性计划,来代替指令性计划。我认为指导性计划的根本特征是企业有权根据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上为本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的  相似文献   

2.
一、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计划体制模式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必须以指导性、政策性计划为主。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从全国来说,并不完全排除国家对一些重要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强制执行,有的甚至是通过行政立法手段来推行。但作为省级,除落实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外,应象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那样,基本取消生产领域里的指令性计划,在流通领域包括进出口在内,视市场发育情况,适当减少并及时调整计划管理的品种和数量,对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为了提高指导性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提高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社会参与度,实行发挥计划系统的作用与发挥各种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系统的积极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计划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以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可以采取直接的指令性计划形式,可以采取间接的指导性计划形式,也可以采取直接的指令性计划和间接的指导性计划同时并存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概括地说,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即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以及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的改革。一、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改革经济的运行机制,这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是共同的认识。匈牙利把经济改革称为实行“新的经济机制”,苏联也说要改革经济机制。在我国,改革经济运行机制更是广泛讨论的课题。这是因为在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下,经济的运行机制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经济的运行主要是借助于指令性经济计划或者说行政命令的机制。指令性经济计划直接规定着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活动以及众多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在我国甚至规定了个人的就业和某些消费品的分配。“计划就是法律”,各种指令性计划指标具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计划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任务和要求,这就是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建立起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把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作为计划经济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统购统销与价值规律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3年和1954年,我国先后对粮食、油料和棉花三种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国家计划机关长期以来对这三种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行指令性计划,直到近年才把粮食和油料的生产改为指导性计划,而对棉花生产和粮食、油料、棉花的征收、统购、超购仍作为指令性指标下达。实行统购统销以后,价值规律对这三种统购统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是不是还起着调节作用,国家计划机关还要不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利润、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引导农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现国家的粮、棉、油生产计划和流通计划,是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计划体制改革要求财政转轨变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应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根据这个要求,应有步骤地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而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并重视市场调节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计划管理形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后果。建国以来,我国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基本采取的是苏联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实行以部门为主垂直式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调整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分配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应该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为此必须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这就表明,指导性计划将要阔步登上我国计划经济的舞台,成为计划管理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正> 计划调节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制定并组织执行不同形式的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指导和管理,以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一种调节机制。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指令性计划,即国家通过直接下达具有强制性或约束力的指标来保证实行的计划;二是指导性计划,即国家的计划指标只作为参考,主要靠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实行的计划。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两种计划形式都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就是计划调节。有一种观点,把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说成是计划调节的第三种形式,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的自发调节,限于小商品的自发调节,是局部的,而且是小范围的。资本主义的自发调节是全局性的和大范围的”。这样把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体制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中央集权型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否定了。把指令性计划转化为市场导向型计划,通过计划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实行以间接调节为核心的指导性计划,已成为计划体制改革的主要倾向。这对于克服原有计划体制的弊端,调动企业,地方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认识不够,改革中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加之某些错误理论观点的影响,某些方面的放权让利过猛,指令性计划缩减过多,过分夸大了市场调节的功能,宏观计划调控权力分散和缺乏应有的经济实力,使得一个时期以来,供需总量失衡,经济结构扭曲,经济秩序混乱,经济效益低下。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制度,在治理整顿期间必须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新的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取消指令性计划制度,企业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自行制订和批准计划;国家计划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而且只制订长期(15年)计划和中期(5年)计划;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方法,通过协调经济利益来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铁耀敏 《经济师》1998,(7):76-76
关于取消贷款限额强化信贷管理的几点思考●铁耀敏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再规定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由过去下达指令性计划改为按季下达指导性计划,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  相似文献   

13.
<正> 1984年以来,我国在指导性计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的计划体制改革并未出现实质性转轨,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在“指令性计划无指令,指导性计划无指导”的真空状态,产品积压、投资重复、停工停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指导性计划实施的深化已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指导性计划是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应在两个方面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在国民经济总体活动中,二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前者是实现宏观经济计划性与微观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后者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调节方式,具体表现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三种调节方式的相互结合及其内部的计划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钢材资源管理体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产品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时,国家对钢铁企业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对钢铁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以后,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1986年-1990年,冶金行业实行指令性计划投入产出承包,迈开了钢铁企业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从此,钢铁企业有了超产自销钢材,同时,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五年,我国的钢、铁生产规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李朴民 《经济问题》1992,(12):35-36,33
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国家直控企业的方式是中央政府运用指令性计划手段对部分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实施的控制方式,它包括指令性生产计划、指令性产品调拨计划和计划价格三个方面。虽然这种调控方式所涉及的范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渐缩小,但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部分全民所有制大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航空发动机总公司(CAREC)经国家批准于1988年12月成立,是集科研、生产、开发、经营于一体,工业、技术、内外贸相结合,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大型集团性经济实体,隶属于航空航天工业部,对部实行技术经济总承包,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  相似文献   

18.
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 计划机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指令性计划要素;2、指导性计划要素和经济杠杆;3、政策性计划要素。  相似文献   

19.
自从国家指导价格被提出以后,不少同志认为我国价格改革目标模式应当是以国家指导价格为主,以国家指令价格和市场调节价格为辅的混合价格模式;而关于国家指导价格,多数同志又认为限价是其主要形式。因而从逻辑上推理,现在许多同志持这样的观点,即:限价是我国价格改革目标模式的主要形式。对此我持不同意见。我认为,不应将限价作为我国价格改革目标模式的主要形式。第一,限价属于国家指令性价格而不属于国家指导性价格,它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不相协调的。关于限价究竟是国家指令性价格还是国家指导性价格,现在议论颇多。我认为,无论从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体制改革既是主体,又是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搞了些计划体制改革,如开始推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等多种管理形式,开始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等等。但还没有把计划体制改革放在突出地位,许多霞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计划体制改革,头绪纷繁,如何有利于宏观经济平衡,是个关健问题。下而就此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