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今年上海全市将有6万余名农民接受不同类型的培训。在这6万余名农民中,有5万名是现有农村劳动力,将接受“上岗培训”,为非农就业做好准备;有1万名务农的农村劳动力,将接受“专业农民”的项目培训;  相似文献   

2.
上海已出台了一个“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划,今年计划培训“专业农民”1万人,培训对象为上海郊区以务农为主,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民,重点区域为中远郊农业比重较大的区县。通过职业化培训的方式,将目前收入相对较低的中远郊一部分纯农户逐步转型为“专业农民”。据统计,目前上海纯农户约20万户,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去年上海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7337元。  相似文献   

3.
上海农业如何增加投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东杳据测算,在上海郊县农业现代化试点村镇,每亩资金需求约1000元。但建国40多年来,通过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亩仅为400至600元,资金缺口很大。而在上海,土地资源极为有限。上海农业除了保证400多万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4.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医疗保障制度。上海农村的合作医疗,在各级政府的关怀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广大农民互助共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一、上海农村合作医疗保持稳定发展 上海郊区共有10个区县,140个乡镇,2335个行政村(乡镇、村数按2000年底乡镇区调整后计算),总人口530多万,其中应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约299万。多年来,上海农村合作医疗在乡镇和行政村的覆盖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合作医疗农民参与率稳定在60%至70%之间。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周伟车江洪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迅猛。以上海为例,1991—1994年间,上海郊区净减少耕地5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6%,相当于1949—1990年41年间上海建设用地的...  相似文献   

6.
一、上海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 上海农村工业化在80年代有了迅速发展。1980年,农村社队工业产值29.28亿元,1992年发展到512亿元,增长16.5倍,年递增率为26.93%。1980年,上海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7.6亿元,其中大农业17.45亿元,占37%;第二、三产业30.15亿元,占63%;到1992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33亿元,其中大农业62.42亿元,占9.68%;工业、建筑业518.73亿元,占81.94%;第三产业51.93亿元,占8.2%。1980年,上海农村共有劳动力282.19万人,就业分布为;大农业 189.47万人,占 67.14%,第二产业 55.72万人,占 19.75%,第三产业37万人,占13.11%;1992年沪郊农村共有劳动力243.84万人,就业分市为:大农业73.45万人,占 30.11%,第二产业130.03万人,占 53.32%,第三产业 40.37万人,占16.56%。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郊区农村在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化的产业转换,使农村经济得到综合发展。从1978年到1982年,市郊农业劳力的转移总量约100万人,同期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超过100亿元,大体上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力就能多创造产值1万元。这充分说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能动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的必要前提。本文根据最近对上海郊区农村抽样调查,着重就上海郊区农村劳力转移的几种态势作一些阐述和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市化必然伴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世纪之交的上海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正在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一、90年代发展态势 1.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趋于滞缓。 与80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迅速发展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进入90年代以来转移速度明显减缓。据统计资料,从1978年到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由201.4万人减  相似文献   

9.
上海着力构建的就业援助体系,已经逐步从市区延伸到郊县、农村。最新数据显示,在2005年上海约 60万新增岗位中,非农就业者即“不以农业为工作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5.2万人。家住长兴岛先丰村的黄英由于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八五”计划胜利完成,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九五”计划之际,迎来了《上海农村经济》第100期的胜利出版、我谨向《上海农村经济》杂志社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上海农村经济》是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创办的一本会刊,也是上海全市众多的报刊杂志中唯一的一本专门反映上海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刊物。她以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主要面向上海郊区500多万干部群众,反映他们的心声。指导他们的工作实践,深得郊区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喜爱,被喻为郊区干部群众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1.
上海农村工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上海农村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一)上海农村工业的发展历程上海农村工业作为中国农村工业的一个典型,其发展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轨迹。上海农村工业萌生于50年代,徘徊于60年代,复苏于70年代。农村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出现...  相似文献   

12.
加速都市渔业基地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速都市渔业基地的建设上海青浦县水产局沈庆生,王君武青浦县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的精养内塘为重点的渔业生产,现已成为上海市最大的淡水鱼商品基地。1995年全县水产品产量预计可达到2.85万吨,渔业总产值20500万元。从1993年开始,...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上海将为15万郊区劳动者建立职业培训个人账户,每个账户内起注金额为2000元。手持一张账户卡,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和城市登记失业人员一样,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参加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上海农业投资项目的政策分析顾海英本文试图从21世纪上海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状况,借鉴国外农村产业结构的模式和结构控制机制,分析21世纪上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业投资项目的政策,并提出上海农业投资项目的政策建议。一、21世纪上海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上海郊区农民增收减缓的原因 (一)郊区农村劳动力在完全竞争的就业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在分析上海郊区农民增收减缓的原因时,一般都认为由于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就业岗位减少,致使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是导致农民增收减缓的主要原因。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99年上海郊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88.6万人,2000年为85.77万人,2001年为  相似文献   

16.
上海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已有10年的历史。至1995年底,全市已有55个乡镇成立了合作基金会,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4;可融通资金达57484万元,累计投放资金总数为86647万元,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上海农村合作基金会在郊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能健康地成长壮大起来,笔者感到合作基金会,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农村走过了30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回顾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上海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总结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这对于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上海“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推动上海农村率先建设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奉贤是上海的农业大区,全区农业耕地面积41.6万亩,土壤肥沃,适合多熟制作物栽培,适种范围广。近些年来,农林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和服务性水平不断提高。从2008年起,根据市政府实事工程安排,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上海郊区农村宣传,让上海市民乃至全国人民了解上海农村,市农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依托  相似文献   

19.
农民非农就业的意义、现状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市户籍总人口约1700万,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50万.200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占77.6%,其中郊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47%.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郊区有50万失地农民,未来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将不断向非农领域转移.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因人口转型面临重大考验。作为典型的上海远郊农村,松江区叶榭镇常住人口约4.91万,60周岁以上老人约有1.32万,远超老龄化标准线。上海首家社会化组织打造的农村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叶榭镇堰泾长者照护之家(幸福老人村)应运而生,通过集约利用闲置资源、广泛吸纳多方力量,积极探索“家门口养老”模式,让老人“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乐享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