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倩 《理论观察》2011,(5):168-169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基所在。是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2.
加强乡镇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农村乡土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活动。无论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还是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都离小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提到农村文化建设时,一些人总报怨“领导不重视,财政投入少,  相似文献   

4.
吕红瑛 《理论观察》2007,(1):163-16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文艺节目,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那么,怎样发挥电视文艺节目的功能作用,为建设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呢?一、加强针对性,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农村的一些问题也十分突出地显露出来,一些农民群众在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仍保留着农村中自由散漫的行…  相似文献   

5.
孙刚 《魅力中国》2010,(34):59-6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采用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方式,究其原因有农民自身的主观原因也存在一些客观原因。为了引导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走上制度性的轨道,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农村政治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从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调节城乡差距的一项重大决策。广西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农民的商品意识淡薄以及农村文化生活设备缺乏、文化生活形式和种类极为简单等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后盾,把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二是提升农村的教育条件;三是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四是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设施。  相似文献   

7.
正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其实质内涵是"三农三化"。即农民新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笔者以贺州平桂管理区为例,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谈几点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三农"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凯雄 《南方经济》2004,3(6):33-35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对我国的“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技水平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农民的政治参与对农村的政治发展意义重大。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首先党和政府要在政策的制定上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不断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使农民利益的表达制度化、有序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农民的参政议政水平;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民利用大众传媒合理、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要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文化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农村的和谐与现代化。为此,我们需要搞好民族生态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完善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开展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和信任;以人为本,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主动吸纳借鉴世界政治发展中的先进政治文化资源。综观当前中国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可以看到我们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正>加强乡镇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农村乡土文化建设是全面贯  相似文献   

12.
邓敏 《魅力中国》2014,(8):22-22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文化等文化重点产业为主,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作用,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是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基本上是“五无”,无文化专职房舍;无宣传队员;无图书室,无报纸阅览室;无夜校;无专职文化管理员。  相似文献   

13.
叶淑然 《黑河学刊》2013,(10):171-171,187
农村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建设必不可少,农村乡镇图书馆大多设立在农村人口相对聚集和覆盖范围广的地方,有地方政府和文化事业相关单位的领导进行投资建设,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学习、阅览的需求服务,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建设图书馆能够改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政治思想、改变物质需求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火照文 《发展》2010,(10):75-7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5.
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辽宁而言,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社会建设推进等方面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他们是辽宁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和谐社区包括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医疗卫生建设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是落实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先进文化有利于凝聚民心,有利于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农村文化的运行机制,创新农村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表现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上也要有全面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有更长足的发展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要大力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发掘农民自身潜力,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去;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农村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是衡量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重要标志,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及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化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要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质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