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衍生工具一般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等。本文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尤其是法律风险,探讨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展中面临的若干法律问题,并对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立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及金融体系日益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等基本的金融衍生品,也包括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化金融衍生品。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催生了金融衍生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制度暂未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存在一定的漏洞,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甚至危及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很有必要采取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法学概念定义的原理与基本范式,详细分析了金融互换交易的相关属性,包括金融互换的信托性、财务管理性和互换财产的回复性与优先清偿性等.由此本文认为,金融互换在法学上的概念应当是指:交易双方在双向信托管理的基础之上,相互非真正转让基础财产,并相互交换基于该基础财产的特定财产支付的一种具有金融衍生性的特殊交易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衍生品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条件正在逐渐具备,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投资者的无知和偏见、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滞后与专业人才缺乏。文章提出,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监管的能力及其他条件成熟的程度,稳步培育市场,逐步推出产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巩固一个,并依法、公正、适度地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管,同时注意不断促进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创新,大力培养德才兼备、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金融衍生品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衍生金融产品在国内近些年来的金融市场非常活跃。随着金融国际化混业经营开始,其功能发挥将更为普遍,在金融工具发挥作用的同时,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完全接轨的改革同样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金融互换会计产生的背景、金融互换会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周自牧 《商业时代》2012,(26):62-63
本文阐述了我国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历程、尝试失败原因及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文章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早期的探索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了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全面发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7.
研究和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特别是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金融衍生品的概念、特点及金融衍生品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二十一世纪,随着当代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更加丰富了,并且实体经济也受到了金融衍生品的一些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尚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较大的距离。认识了解现代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和作用,才能够使其充分发挥其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致力于对几种常见的金融衍生品进行介绍,分析其特点和作用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尤为重要。然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市场结构不合理,过度投机严重,风险控制不足,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应提高金融衍生品的核心竞争力,以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的,以银行间外汇衍生交易为切入点,以利率类衍生产品为长期发展方向,加强内控建设,防范金融衍生交易风险。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需要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现阶段,银行业的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急需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体系与制度,并加强内部和外部管理。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是一种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根据交易形式的不同,可将金融衍生品大致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类。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传递的迅捷,交易速度的加快,结算的便捷,使很多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和上市交易成为可能。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是新的金融工具,产生纠纷时,有时会出现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而面临的风险。据统计,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因做业务而发生的亏损,多半是源自于法律缺陷或不完善。  相似文献   

1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H 号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为:“一项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我国理论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一般解释为由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本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金融合约。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很多,按其自身的交易特点大致可以分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远期合约四大类。这四类衍生工具中,远期合约是其他三种衍生工具的始祖,其他衍生工具均可以认为是远期合约的延伸或变形。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品不断出现,金融市场上各类衍生品的交易活动日趋频繁,为了促使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应该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来展开各项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产生给企业的会计制度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众多问题。基于此,笔者就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挑战与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节点解决的措施,以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金融衍生产品是规避风险的一种工具,但如果过度的创新衍生又具有放大风险的作用,因而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这次美国的金融风暴就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家对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从而加大了金融风险和波动.因此,在看到金融衍生品分散风险的功能时,我们也要对金融衍生品所产生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本文就金融衍生品风险类型及成因和防范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沈珮燕 《商业科技》2014,(23):208-209
金融衍生产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过程,国际金融市场因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而百花齐放,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超越传统金融产品,并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角色和发展的驱动力。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契机已经到来。那么,衍生产品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本文对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结合我国衍生市场情况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李为 《商》2013,(5):119-120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世界各国在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金融监管的严重缺失。在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中,对场外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成为了各国金融监管机制改革所关注的焦点。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整个交易过程中,结算环节是一个风险特别集中的环节,要控制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结算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场外衍生品市场建立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要求标准化场外衍生品必须进行强制集中清算,就成为了危机后各国在金融监管改革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中国也紧跟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脚步,着手建立了我国的场外金融衍生品清算的中央对手方——上海清算所。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中央对手方清算平台虽然已经成立,但是中央清算的相关制度并没有正式构建起来。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紧紧地围绕着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展开论述,为我国的中央清算机制的构建做一些思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日趋深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虽然近年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快,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国内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本文着重分析国内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为衍生品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董巍 《商场现代化》2010,(14):148-149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重要的投资工具,本身并非风险的源泉,风险来自交易者的运用和管理,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品种和方式转移风险,就会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放大。本文结合金融衍生品的含义、种类及其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规避市场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工具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金融创新浪潮中的高科技产品,在我国现阶段金融衍生品交易主要包括以汇率作为标的物的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具有期权性质权证交易、具有期权性质的银行理财产品、以期货为中心的金融业务。  相似文献   

20.
金融行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速度极快的行业之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随着金融体系改革速度的加快,国内开始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并且向着多层次的方向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推进,虽然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却难以满足我国当前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具体需求,从而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当前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目前时代下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提出来的问题给予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给金融衍生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