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如何转移,已日益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我们制定长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城镇就业问题,而且要探讨由于靠政策、靠科学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途径。(一)人口城市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的发展趋势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世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趋势。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21年仅21%,1980年上升到42.4%;预测2000年城市(镇)人口将达到52%左右。但目前世界各国城乡人口的比例相差悬殊,据1980年统计,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平均占69%(其中,英国占88.3%、  相似文献   

2.
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的贡献四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四个部分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三次产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较小;(2)效率虽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但却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3)技术是要素非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有效劳均资本较高的地区。(4)1978-1992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而在1992-2007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则主要来自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者持续低工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的起飞阶段,经济持续高增长了30年,但近十几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3年的55.6%下降到2007年的39.74%.压低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资本优先积累,长期维持劳动力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式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几乎完全开放的农产品贸易将农产品价格压制在较低水平,以及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不足,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增长,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幅度.长期的劳动力低成本使得低素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发展,抑制了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降低了对知识型和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步伐,也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形成全社会低工资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乡融合加快了城乡间要素流动,也引起了农村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虽然劳动力绝对数量在减少,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健康素质、获取信息能力及专业技能等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从数量型向素质型、效率型、能力提升型转变。这种变化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双重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变化;教育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互联网、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正向推动作用,且有中介效应。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强化了实证结果。深化城乡融合可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力资本结构,持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大规模转移,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28.36%,“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到90年代,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趋缓,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加快,“structural bonus”效应和“structural burden”效应同时存在;加入WTO以后,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趋势迅速加强,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17.31%,“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直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江南论坛》2013,(7):38-39
江阴市农林局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以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化提升农业,市场化引领农业,项目化推进农业,以创先争优活动助推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一是农业主导产业平稳增长。全市高效农业比重达63%。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过程自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提高的过程 ,同时 ,也是现代农业排挤传统农业人口的过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的现状是数量巨大 ,素质低下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障碍。因此 ,如何实现我国农业劳动力快速有效的转移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 ,剖析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并进而提出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指标的比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的二元经济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居住农村,到1999年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达74.49%;基数大、增长快,现已成为农村人口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其同美国相关比较如下: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虽然中美两国农业劳动力占国家总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但中国的下降幅度不大,从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才下降2个百分点,而美国同期却下降达2.77个百分点;并且就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来看,从1980年到1994年的15年间,美国农业从业人数呈逐步下降态势,而中国却净增…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演进过程中,农村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城市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城市区域规模不断扩张,传统的农业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所代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下降,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几乎都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增加货币资金投入农业的障碍(一) 增加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障碍建国40多年来,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一直起伏不定,特别自“五五”以来,呈下降趋势。“一五”期间占7.3%,“二五”期间占12.5%,1963—1965年调整时期占14.7%,“三五”期间占9.2%,“四五”期间占10.2%,“五五”期间占13.2%,“六五”期间下降到9.5%,“七五”期间进一步下降为7.9%;与此同进,作为困家财政支农主要项目的农业基建投资在国家基建投资总额中占的比重(以下简称农业基建投资比重)也随之出现了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收益预期推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几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给"三农"带来沧桑巨变,这样的变化最终会带来什么,整个变化的过程是怎样,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文章将通过实地调研、发展历程描述和国内外经验对比来说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利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机会, 是各国保持低工资优势的共同经验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凡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保持低工资优势的国家,无一不是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国家。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而言,英国和美国之所以工资水平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过程在战前已基本完成,可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已大大减少甚至微乎其微了。据统计,英国和美国在1945—1961年间的农业劳动人口占全部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仅为5%和12%,1970年又分别降为2.8%和3.7%。与  相似文献   

1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人了老龄化社会。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2008年底我国现有人口13280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956万人,占总人口的8.3%。今后一个时期,老龄人口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比例高于城市,将直接导致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社会供养系数上升,家庭功能下降,社会负担加重,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加上青壮年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务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普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八五”时期是广东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按党的十四大要求,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这一时期工业迅速发展,年递增32.4%,工业总量急剧增长了四倍(按90年不变价计,从1907.3亿元到7770亿元);其增加值的提高使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51.8%(其中工业43.8%)。既推动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快速  相似文献   

15.
《江南论坛》2013,(7):I0006-I0007
江阴市农林局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以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化提升农业,市场化引领农业,项目化推进农业,以创先争优活动助推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一是农业主导产业平稳增长。全市高效农业比重达63%。  相似文献   

16.
一、近几年福建民营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1.生产、效益稳定提升.2006年福建民营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下同)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由2000年的1239.30亿元增至5087.0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4 7.4%上升到50.8%.  相似文献   

17.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8.
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全国26个省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视角,应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考察现阶段中国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其分组差异,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为新时代揭示农业经济增长驱动性因素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发现,从全国看,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从分区看,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因而,从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两方面,针对不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区域,提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1.城乡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农村和农业。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产值虽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只占国是国民经济总量不到20%),但作用却举足轻重。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