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中的几个主要女性人物都具有复杂的感情世界,敏锐的自我意识,鲜明的个性以及批判精神。她们不仅表达了女性在家庭、社交和职业上的诉求,更打破了男权神话,解构了菲勒斯中心主义,重塑了当时的女性形象,引起读者对女性的地位、权利和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同时,女性人物的塑造也反映了乔伊斯个人对女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态度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繁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并以强烈艺术力引起人们关注的人物,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笔下最精彩、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之一。女权主义思想繁漪的出现使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发现过去未曾察觉到的许多成分。本文正是运用女权主义的视点,对《雷雨》中繁漪形象作一个新的描述,从而从更深层内涵上呼吁“女性特质”和自然母性的回归,实现女性的真正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3.
杜十娘,是《负情侬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对于两部作品的杜十娘形象,一般研究者认为与《负情侬传》对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对于杜十娘这一主要人物的塑造,更显得生动灵活,尤其是对于杜十娘言行与个性的充实,使得杜十娘这一智慧、坚贞的女子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中特别光彩照人。但两部作品中的杜十娘形象,不论是思想还是性格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她们各有特点,不可简单地以孰优、孰劣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关于《看不见的人》的研究都是围绕男主人公以及他周围的男人们,而没有关注到其中的女性人物。她们大多是无名无姓、没有自己的声音。本文将借用美国学者Anne Folwell Stanford的两分法,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笔者发现黑人女性更多地扮演"母亲"形象,而白人女性大多扮演"诱惑者"形象。她们依然没有摆脱白人男性社会赋予的刻板形象,都是以与男性的关系定位身份,人格化特征不明显的人物。本质上,她们是"看不见的女人"。  相似文献   

5.
纵观"五四"时期知识女性形象,她们都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她们由此而带来的困惑、苦闷、悲哀等等,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她们的这种个性解放道路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妻妾成群》中的颂莲与《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形象分析,揭示造成两位女性人物悲剧人生的共同的社会根源:在男权社会中男权意识与婚姻重压她们的精神和肉体,最终葬送了她们的幸福,使这些原本天真纯洁的女性不得不进行苦苦地挣扎.甚至绝望地报复直至精神崩溃。  相似文献   

7.
《左传》所记齐鲁两国女性的行事多与婚恋有关,因而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在东夷文化的大背景中,齐鲁两国习俗和精神文化的相同与互异、冲突与融合;展现了男权文化伊始时,齐鲁女性的情感、遭遇和命运;同时为后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彰显的女性形象,并且由她们忧郁的命运及她们自己咀嚼了无数遍的情感积淀成了经典的文学原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莫言的《红高粱》与铁凝的《棉花垛》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文章分析了《红高粱》中的“我奶奶”、“玲子”等女性形象对女性历史、女性身体、女性言说的遮蔽及《棉花垛》中的“乔”、“小臭子”等女性形象对历史女性的还原,辨析了不同性别作家作品中存在的鲜明的性别差异,以期促进女性主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围城》写于20世纪40年代,一经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版《儒林外史》。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用大量笔墨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女性人物的描写也颇下了一番工夫。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通过知识女性形象的独特描写,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人生轨迹。尽管她们的境遇不同,命运不同,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们各自的经历却赋予了她们共同的特征。本文笔者仅从小说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女性形象人手对她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剖析,并就此提出自己关于知识女性人生观的看法。所谓知识女性,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涵义,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钱钟书先生笔下的知识女性是指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围城》中的这样一群女性可以称之为知识女性群体,她们之间的共同的特征如下:群体特征一:接受良好教育,改变社会地位在旧中国,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正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没有读书识字的自由。这一切严重压抑着女性的身心,命运无法由她们自己来主宰,她们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围城》中的知识女性正是通过接受良好教育,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力争摆脱男人的束缚,进而主宰自己的命运。主要表现在:鲍小姐由未婚夫李医生出资,一个人到英国伦敦学习产科两年,回国后与李医生结婚并一同挂牌行医;苏文纨在法国里昂研究法国文学,做了一篇《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孙柔嘉大学毕业,由赵辛楣引荐到三闾大学任教;在家养病的汪太太,“中国画和钢琴”是她嫁妆里代表文化的部分,好比其他女人的大学毕业文凭和学士帽照片。  相似文献   

10.
萨克雷《名利场》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时代特殊性,对《名利场》中女性形象进行解读,能够深化读者对女性价值的反思。《名利场》是将两个主要女性角色作为鲜明的对比进行形象刻画,爱米丽亚·赛特笠忠贞、逆来顺受,蓓基·夏泼叛逆、放荡不羁。《名利场》中刻画的两个主要女性角色形象,实际上是19世纪英国女性的无奈之选的现实映射。对萨克雷《名利场》中不同女性形象的解读,也为现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徐訏是一位对中国文坛具有重要意义的浪漫主义作家。在徐訏的系列作品中,塑造了无数个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从人物特色、塑造手法、与其他小说女性形象的对比、着墨于女性形象之原因以及女性形象背后的含义等五大方面,以徐訏的成名作《鬼恋》为例,可以对徐訏笔下的女性形象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可借此解读这一时期徐訏笔下女性形象的深刻时代含义。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成名作,其话剧语言具有一种诗意关。诗化的语言、丰富的潜台词和多种意象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浓浓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融入了作者对草原人民深深的热爱和同情,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认知价值。其中,笃日玛是作品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蒙古族女性人物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日出》是剧作大师曹禺的经典之作,近日由王岩松导演创作的新版话剧《日出》用自己独特的视野,重新诠释了曹禺笔下这个满怀对现实同情感的著作,既还原了原剧的背景环境,又实现了对经典剧目结构方式的新突破,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女性一直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的地位,但在具体的史书记载中,女性却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向记述《列女传》,是为了通过树立女性群体中的典型来达到约束女性符合礼制规范的目的。后世历朝历代正史基本上也都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但实际上,其所反映出的女性品格也不仅仅是拘泥在"妇德"的层面。本文主要是从《晋书·列女传》这一基本史料入手,从女性身份和女性品格两个方面来探讨那一时期的女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先于弗吉尼亚·伍尔夫。伊迪丝·华顿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人格向着双性同体发展。她无意识中分别对《夏》和《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查瑞蒂与梅进行了双性特质同体式的性格刻画,但双性特质在她们身上并未得到和谐的展示。仍处于双性特质的失衡态,为此她们对各自的生活或不满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华顿的众多小说人物中,艾伦身上优秀的男性特质勇敢、独立与美好的女性特质善良、包容共同作用,均衡和谐的发展使艾伦成为华顿心中最理想、健康、健全的女性形象。因此,伊迪丝·华顿的女性观是女性必须具备双性特质,并且双性特质要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使女性从性别固见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孙犁是善于刻画人物的,尤其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青年妇女和少女的形象更是被他描绘得绘声绘色,生动活泼,她们个个有血有肉,个个都是生活的再现。在她们身上无不体现出中国妇女所特有的聪明、美丽、多情和勇敢。由于挣脱了旧社会所强加的重荷,她们可以向着广阔的天空自由地飞翔。作者对这群新时代的女性抱以深沉而热烈的爱,并用艺术的笔调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她们身上所特有的战斗的美、劳动的美以及诗意的美。  相似文献   

18.
对人类社会种种灾难的忧虑,对恶的鞭挞和揭露,对善的质疑和渴求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讨和追问,是20世纪30年代曹禺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当时曹禺剧作的创作母题。在曹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病态社会、病态人生的揭露和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研究曹禺,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话剧本质特点的研究,同时也是对曹禺思想及其作品的深层次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丁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试对比分析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芬妮·普莱斯,包括她们的个性、爱情以及她们的结局。她们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却养成风格迥异的个性,造就不同的追爱之路,结局也是一个含恨而终,一个过上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0.
电影《阿凡达》以其丰富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从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可能。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影片中两性权力关系的构建及女性优越特质的体现。不论导演是否刻意为之,影片都通过女性在男权文化语境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向观众展示了女性超凡的品行气质和人格魅力。本文将分析影片中的五位重要女性人物,通过比较她们同男性人物的差别和抗衡来凸显女性独特而高贵的品质。作者认为《阿凡达》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是对女性及女性特质的赞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